喝70℃以上的水,少用塑料杯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白酒中被检出含塑化剂,一场关于塑化剂的风波再次成为焦点。塑化剂究竟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远?怎样才能远离潜在的危害?12月11日上午,市食安办邀请食品专家讲解塑化剂的知识。专家说,塑化剂常用于塑料制品中,但并不意味着都产生危险,即便是进入人体,只要每天摄入量低于规定标准,便不会对身体有害。同时专家也提醒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摄入塑化剂,比如塑料杯尽量别盛70℃以上的水,最好不用保鲜膜直接包裹食品进行加热,儿童玩塑料玩具后切记洗手,不然便有塑化剂进入体内的风险。
塑化剂像雌激素,对性别影响大
2011年,塑化剂曾让人谈之色变,时隔一年后,国内白酒企业被检出塑化剂,风波又起。12月11日上午,市食安办便找来食品安全专家,讲解塑化剂的相关知识,并告诉市民如何避免受它的危害。
“塑化剂的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80%左右。这类的塑化剂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但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食品专家靳晓梅介绍说,塑化剂被常用于塑料制品中,一般来说,越柔软的塑料含塑化剂会越多。
说起塑化剂的危害,靳晓梅表示,塑化剂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具有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癌。“这种危害是隐蔽而漫长的,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等。而且,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对成年人来说,会影响精子质量,造成不孕;女性则会引起乳腺癌等。”
微波炉热饭,别用保鲜膜
靳晓梅说,塑化剂的确会带来潜在危害,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危险。因为,这取决于人体摄入的量和时间长短。即使短期、少量摄入,也会通过人体正常代谢掉,因此市民不必要恐慌。那怎样才能降低塑化剂的风险呢?食品专家靳晓梅给出了建议。
“不要使用塑料瓶装油,应尽量采用玻璃、铁制、陶瓷等器皿装盛。少用塑料杯喝水,像一次性塑料杯,尽量别盛70℃以上的热水,建议用玻璃、陶瓷类的水杯。在家里盛装食物时,尽量选择使用瓷质餐具等。尽量避免食物与塑料容器的长时间接触或浸泡,降低塑化剂溶出的机会。”靳晓梅说,“保存食品经常会使用到的保鲜膜 ,宜选择完全塑化剂少的 PE、PVDC材质,并避免高温加热。最好不用保鲜膜直接包裹食品进行加热,必需包裹保鲜膜加热时,选择微波炉专用的,并在保鲜膜上戳数个小洞,让气体可以释出,在包覆时也要避免直接接触到食物。”
靳晓梅说,塑化剂的危害性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正常情况下,如果塑化剂摄入人体量不大,在48小时内会通过大小便代谢出去,只要不是长期、连续性摄入,造成的危害并不大。”靳晓梅提醒市民,日常生活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食品方面,塑料制品尽量避免与熟食接触,特别是油脂类食物。
塑料材质各异,使用方法也不同
许多塑料瓶没有直接标注材质,只在瓶底的可回收三角标志内增加了一个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其实就代表了饮料瓶的材质,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市民需要了解这些塑料材质的特性,以免错误使用产生塑化剂(见右图)。
记者 李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