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喜欢洋品牌,国内的市场上也到处充斥着洋品牌。殊不知,其中混杂了不少“假洋品牌”。明明是国产货,却在国外注册个牌子,完了再拿回中国卖,就变成了“进口货”,价格更是翻了几倍。难怪有人说:这年头不仅仅是人流行“海归”了,连品牌也流行“海归”了。
那么商家爱穿洋马甲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图名,迎合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信任和喜爱,这也是这些洋马甲集中的出现在婴幼儿食品、化妆品、服装、体育用品和家装建材领域的原因。二是逐利,我们国家针对外资企业在所得税上曾有10几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这样名实兼收的好事,就成了众多商家前仆后继披上洋马甲的动力。
那么洋马甲的炒作手法有哪些呢?归结一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从境外弄一个“出生证明”。不少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其实只是花几千美元委托专业注册公司在海外注册的一个空壳公司,所有生产、销售都在国内完成,甚至连注册商标都没有,只是在国内建个厂,引进一些设备,按国外某个标准生产,就号称是“原装进口”,售以高价。
二、取个“洋名”。这样往往消费者一看,感到洋味十足,许多牌子干脆就是国外一个地名,或者是谐音,充满魅惑。
三、包装企业文化。因为一个假的品牌或压根儿就是新品牌,广告投入不能少,宣传上至少说自己有几十年的历史,搞个老外照片,说是著名的设计师或品牌开创人,广告也请老外当模特,以表示洋身份名副其实。
四、把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先出口到国外,“包装”后再运回国内销售,这样拿到了海关报关单,产品身价就猛增几倍。一些商家就利用报关单,宣称自己每批产品都是进口的。
那么消费者又怎么能揭穿身披洋马甲的李鬼呢?其实可以从三方面来查证:
首先,消费者可以查看商品原包装的条形码。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由12位数字的产品代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产品代码的前2位为国别码,69代表中国,其他如00-09代表美国,30-37代表法国,40-44代表德国,45-49代表日本,80-83为意大利等。
再者,原装进口产品有报关单、海运提单、装箱单和货柜发票,四单联合起来查证后,是真是假就基本上一目了然了。
最后还可以上网浏览这些品牌的网站,消费者在购买“洋品牌”时,应该仔细查看生产商和网站等信息,如果“洋品牌”连个英文网站都没有,真假可想而知。或者如果宣称的“国际品牌”却仅仅在中国国内销售那也就露出了马脚。
2009年爆发出来的施恩奶粉事件就是这样在广大消费者穷追猛打之下真相大白的。2009年6月15日,施恩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致歉声明:“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所有”,消费者一直以来视施恩为洋品牌、洋奶粉,其实是一场误会。一时间,舆论大哗。对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打击之后正在快速恢复元气的中国乳业来说,无疑又是重重一击。
施恩奶粉事件的本质,是当事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忽悠”消费者。不管是广告宣传上的模糊操作,还是穿上外资品牌的“洋马甲”, 施恩无非是想借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多卖些奶粉,获取更高利润。但这家企业的领导者不曾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一旦消费者发觉上当,因为被误导而产生深深的被欺骗感,可能会抛弃施恩这个品牌。而且我们纵览“欧典地板”、“澳优奶粉”等一系列类似的案例,我们会发现,信息时代的来临放大了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合力,更多法律的就位成了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消费权的武器。这些“洋马甲”被揭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
虽然虚拟洋品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品牌意识在加强,但品牌意识只是中国品牌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家更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品牌成长的加速器。海尔塑造高端子品牌“卡萨帝”的思路,就堪称典范:卡萨帝冰箱,从设计到制造到销售都先从北美市场开始,经历了苛刻的北美市场的考验之后,才回归国内市场,而且过程中没有丝毫掩饰源自海尔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