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不能再被神化了
“养生热潮”铺天盖地,除了捧火诸多“神医”,也捧红了不少“食物明星”。当“食疗”的理念被一些所谓的专家“神化”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并通过书籍、电视节目传播出去时,普通的蔬果便成了患者眼中的“救星”,一些人甚至停药“食疗”。诸多专家均表示,中医里的确有“食疗”养生保健的说法,但如果过分夸大食疗的功效,导致百姓盲目相信一本书、一个节目、一种食物,不但不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还有可能“吃出新的病来”。
正是看到一些所谓专家打着中医旗号、宣传伪科学知识的现状,6月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了11位名中医“首席健康科普专家”称号,以便为百姓提供正确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养生指导。那么,到底什么是食疗?本期,《生命时报》请来其中多位专家,为读者还原“食疗”的真面目。
什么才是真正的食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说:“所谓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患者制定饮食配方,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这里涉及三个关键:根据患者特点、疾病特点、起辅助治疗作用。也就是说,食疗是个体化、辅助性的,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代替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周俭教授一直从事食疗的研究,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疗也叫“食治”,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明确了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专论食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则打了一个比方:生姜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也是一种药材。 我们把它当食物用时,要遵从食物的原则:配菜时稍微放些,可以去腥提鲜,喜欢吃姜的人可以每个菜都放点,不喜欢吃的人不放也没关系;我们把它当药物用时,要遵从药物的原则,比如受寒感冒的病人,可以喝点热姜汤,但这里姜的用量和饮用次数就有讲究了。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教授晁恩祥格外强调,治疗的主体是药,食疗是“帮手”。比如海上的大船,需要靠船长指明方向,但也需要有大副协助船长顺利完成航行。但如果是一艘小船,可能一个人驾驶就够了。“这就是说,真正有病的人,尤其是那些得了重症、急症的,需要的还是药物治疗;如果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后的调理,则可以首选食疗。”
对食疗的四大误解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对这些戴着药物“帽子”的食物,产生了诸多误解:
误解一:能用药物治好的病,就能找到相应的“食物医生”。温长路说:“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不代表能吃的都是药。”药物疗效强,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食物的疗效不及药物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药物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用药,绝不能贻误。
误解二:一个方子谁都能用。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获得治疗方法不再单纯通过医生,而是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媒介。“降糖食疗方”、“癌症痊愈食疗方”等,往往会在该类病人间“广为传诵”。对此,周俭表示,中医食疗讲究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即便表现出来的都是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每个人的病因都不一样。“更何况,每人的基础体质也不一样,有人适合喝绿豆汤,有人一喝就拉肚子。”晁恩祥也表示,不论中药方还是食疗方,都是很复杂的。“我一天看几十个病人,不可能开出同样的方子,食疗也是一样。”
误解三:食疗是绝对安全的。很多人觉得,药物多少都有些毒副作用,而食物是安全无毒的。对此,周俭并不认同。“食物药性确实比较弱,拿最近很火的绿豆打比方,其性凉,大量吃可能导致脾阳受损,日久会出现胃痛、怕冷、腹胀、腹泻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也表示: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这就是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生茄子中含有茄碱这种毒素,就是土豆发芽时产生的毒素,生茄子吃的量大了之后,就和吃发芽土豆一样危险。”
误解四:食疗无需医生,可以自己操作。许多人看了一两篇文章,就给自己的体质定性:或寒或热、或实或虚、或燥或湿。而后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食疗,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个人身体的状态十分复杂,大多数人的脏腑都是寒热夹杂,或湿热并重,或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各人都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病人,今日和明日的状态也不会相同。不能简单判定体质就擅自应用各种食疗方。”晁恩祥说。
由于大量养生节目、书籍的夸大宣传,不少百姓不信看病吃药,只信“食物医生”,甚至一个食疗方全家一起用。晁恩祥对此非常无奈:“不少患者来看病的时候问:大夫,我能不能不吃药,回家吃萝卜去?如果萝卜真能治好病,还要医生干什么?食疗和诊病一样,讲究辨证施治,不能千人一面。”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教授也直言不讳:“即便某些食物确有疗效,但起效会比药物慢很多,很多人根本等不到那天。说吃个三五天、一两周就见效的,绝对是忽悠。吃的不对症、不卫生,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温长路担心,如此片面夸大食疗功效,不仅会毁了食疗,也会逐渐毁掉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分析到百姓对食疗功效如此“迷信”的原因,受访专家表示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人历来有食养的传统,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渴望一种安全有效的养生方式。第二,食疗功效被夸大,让很多人看到了通往健康的捷径。“不上医院、不吃药,靠吃点瓜果蔬菜就能把病治好,满足了老百姓急于求成的心态。”李俊德说。第三,食疗的概念本身很模糊,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一些对疾病有调理、辅助治疗功效的食物,都被言之凿凿地说成能治病,也是食疗“信徒”众多的原因之一。
食疗掌握四个原则
那么,在食疗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又该掌握哪些原则呢?
首先,食疗不是“反治疗”。晁恩祥说:“治疗配合正确的食疗,可以事半功倍,但食疗决不可代替治疗。”
其次,因人而异、辨证施膳。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以及病情的寒热虚实正确辨证,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周俭说,寒凉食物对应热病,温热食物对应寒病,活血化淤食物对应血淤,化痰止咳食物对应痰凝。例如冬天怕冷的阳虚体质,可以吃点羊肉;心烦口干、易长痤疮、舌苔厚腻的湿热体质,可以吃点苦瓜、黄瓜等。
其次,因时因地制宜。季节不同,食疗方法也不同,比如春季是身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而有旧病的人却易复发。按照中医观点,春季与肝脏相关,因此春三月首重补肝,如果违反此道,就会“伤肝”。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西苑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张国玺教授举例说,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吃一些辛辣食物对祛除寒湿有益,但这不适用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
最后,贵在坚持。王国玮说:“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它的奢华,在于很多人因各种原因走不到它的终点。疾病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病、养身更是如此。真正愿意为健康付出的人,应该让食疗贯穿生活的始终。
李俊德最后表示,“食疗热”说明了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这是好事,但个别人、个别节目把整个养生市场搞得有些乱。科普教育的审查需要综合多部门来进行,包括新闻、工商、卫生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另外,作为出版机构和电视台,应对其作者、嘉宾的资质进行审核,养生涉及到的是人的健康,不懂医学的人怎么能讲呢?
普通百姓也不用因此对食疗失去信心,毕竟这种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还是能为健康带来巨大益处的。民众需要做到的是增加辨识能力,电视要看权威媒体,买书必须认清专家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