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添加剂惹的祸
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专家呼吁消费者要理性对待添加剂
□ 本报记者 罗 兵
“中国的食品添加剂实行名单制,在名单中的才允许使用,相对国际更为严格。中国从未因合理使用的添加剂出现过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按规范使用,包括量和种类。”日前,国内著名营养学家陈君石院士在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发表专题报告表示,中国居民膳食的添加剂摄入量远低于欧美国家,因为添加剂的知识普及不够,才导致公众普遍存在对添加剂的恐惧和误解。
据悉,此次论坛围绕食品安全分析测试、乳制品及饮料质量问题分析、功能食品及添加剂的安全应用等10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对于公众极为关心的添加剂问题,与会的不少专家呼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还是很有益的,广大消费者应该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理智、客观对待,而不是恐慌和全盘的拒绝。
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是现代食品工业所必需的。”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陈君石院士打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国际食品添加剂联盟的一位权威人士也曾幽默地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了解,“食品添加剂”这一名词始于西方工业革命,但它的直接应用可追溯到1万年前。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在公元25年~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而食盐就是我们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由于工业革命对食品和食品工业带来的变化,导致人们提高了对食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人们为追求更好地保藏食品、改善食品和改善色、香、味等所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陈君石在报告中举例指出,抗氧化剂是防止油脂和含油脂食品酸败而添加到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如苯甲酸加到酱油中就能控制酱油中微生物的繁殖,达到防腐的目的;亚硝酸钠不是致癌物,使用在肉制品中起到发色和防腐的作用。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催生了很多快餐食品,比如方便面,很多工作繁忙的白领都在食用。可是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方便面就不可能存在。”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再比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糖,要满足他们的口味需求,就要加入不含糖的甜味剂。另外还有消费者看不到、感觉不到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稳定剂等,没有它们,产品的产量就上不去。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王竹天说。
完全“天然”不科学
针对一些消费者的恐慌,一些食品在外包装袋上纷纷注明不含防腐剂、纯天然食品的字样,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对此,陈君石强调,追求完全天然是不科学的,认为天然的一定比合成的安全是一种误解。自然食品中也存在各种安全危害物质,合理使用添加剂能去除危害物质,巩固有益成分和食品特质。
王竹天则认为,一些食品厂家所谓不含、不加的标示实际上是将食品添加剂安全性问题与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化工原料造成的卫生安全问题混为了一谈。王竹天指出,迄今为止,造成食品安全的一系列事件都不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吊白块、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造成消费者担心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正面宣传不够,二是一些负面的东西都被说成是食品添加剂,使消费者产生误解。”他说。
针对近年来被热炒的运动功能饮料是否有兴奋剂成分、矿物质水是否安全等社会关注点,一位业内专家认为,饮料只要按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完全安全的,因为国家在规定使用量时是非常严格也是非常保守的。“饮料产品按照国家标准加入食品添加剂是非常正常的,像果汁饮料、运动功能饮料为了保鲜或补充运动人群的体力都需要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如果认为饮料中不能添加任何成分,那岂不是把整个饮料行业一棍子打死,难道都大家去喝白开水?”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理事长齐庆中教授表示,消费者认识食品添加剂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法律和标准上规定的定义:即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当中的天然或合成的物质。二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才能使用,否则也不能称为食品添加剂。“与药品需要验证疗效,而允许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同的是,食品添加剂从开始研制开始,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它的安全性。”王竹天也曾透露,我国所有同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均是经过了比药品还严格的试验确定下来的,同时经过了严格的毒理评价,并被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高使用的限量,只要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业内专家呼吁,安全食品是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超标使用现象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整顿和取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