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中华名号 >> 浏览文章
田庄台小吃也成大气候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9年10月10日    关注度:     【字体:

  “小吃不小,是田庄台诸多老店铺厚重的传统。原本习惯了小本经营,后来打包申报非遗项目,再到成立小吃文化研究会,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在这个过程中,老字号们守住了记忆中的味道,也提升了发展的理念。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味道。而这味道却又千滋百味,有的清新甘洌,有的历久弥香。往往在城市里,这味道又聚集于某一街巷,交溢互融。

在辽宁盘锦,择一个古镇,即田庄台。作为当年辽河古埠的商贾重镇,小小的田庄台不仅目睹了600多年间老店铺的兴衰沉浮,还见证了镇子里19个土生土长的非遗项目和诸多老字号的薪火相传。从古至今,时光并未消减分毫。但厚重的历史,则让古镇在经历了辽河航运的兴衰之后,仍能体面地存续于辽河岸畔。

小本经营

手艺代代相传

当地文保专家杨洪琦曾任盘锦市文化局研究员,他自幼在田庄台长大,虽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记忆犹新,四合院、吆喝声、老字号,还有小时候用的羊毛毡子

在他的记忆中,田庄台是这个样子的:位于辽河入海口,镇上的生意以小吃为主,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营生。古时航运兴盛,商贾富集,而聚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善做小吃,从过去码头上挎篮叫卖到如今街市开门迎客,守着自家的手艺,祖祖辈辈这样生活了四五代,街坊邻居打招呼都不叫名字而是直呼商铺名号水饼”“哈豆包”“烧鸡”“大饼”……

你家这么好的手艺,得好好保留下来,宣传出去!大约在2009年,几个老店主从杨洪琦口中第一次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儿时最爱的味道,让杨洪琦又回到了田庄台,想拍一些宣传片,并申报非遗。

不用不用,我们就是做生意的,整不了你那个。拜访了几家,杨洪琦都吃了闭门羹,好不容易说通一家哈豆包,结果机器一架起来就不干了,不行不行,你这么一拍,我家祖传的手艺都要被外人学了去!

对于田庄台人来说,秘方是赖以为生的命根子,手艺一代代传下来,小本生意的经营观念也从未变过:不求赚大钱,但必须保证自家产品的质量,来的多是回头客,再多就顾不过来了。

杨洪琦费尽口舌也毫无进展,咋说也不干,再说就跟你急眼,就差把你当骗子了。最让杨洪琦着急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发展,再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老技艺就要中断,这段历史和文化也将随之消逝。

有一次杨洪琦到凤桥酒厂做工作,一进门就遇到老板张朝伟正抱怨:这木头,烧都不好烧!杨洪琦低头一看,门口地上有一堆木柴,一问,是刚刚被张朝伟劈了的老酒海,再一细问,是上世纪20年代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张朝伟有些不好意思,那会儿根本认识不到这还有什么文化价值,自家守着宝贝不当回事,这大概是当时所有田庄台人的通病。

点击浏览下一页

 宝发祥的员工在制作糕点。

申报非遗

生意日益红火

2013年,杨洪琦终于谈成了一家。刘家果子铺的刘成、姚秀君夫妻俩刚把儿子送去读大学,闲下来想拼拼事业。

老刘家从1924年就开始做果子,老八件和五仁月饼小有名气,传到刘成是第四代,夫妻俩开了个小门脸,取名君成蛋糕店。杨洪琦帮他们申请非遗,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名字改回老号。

祖辈都是挑挑子、支小摊那么卖,一直没幌子,大家都喊老刘家,杨老师就建议我们取名刘家果子姚秀君回忆:把市级非遗的牌子挂在墙上那一刻,突然感觉不一样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被认可了!变化很快体现在了刘家果子铺的销售上,来的客人明显变多,生意越做越红火,小门脸换成了大门店。

刘家果子的热闹,让田庄台人有些坐不住了。从2015年开始,凤桥老酒”“宝发祥”“正兴合等店家陆续找到杨洪琦,希望申报非遗项目,盘锦市便统一给田庄台的各家打包申报市级非遗,实施抢救性保护,逐步推动田庄台非遗集群化发展。

做糕点的宝发祥是田庄台历史最久的店铺之一,月饼、白皮制作技艺可追溯到1883年。去年中秋,宝发祥的月饼整整卖了1个月,仅中秋节前5天就卖出了5吨。虽然是杨洪琦最早拜访的店铺之一,宝发祥直到2017年才领到非遗的牌子,老店主胡宝志曾将杨洪琦轰到门外。女儿胡春利接手后,主动来请杨洪琦。见面第一句就问我早干啥了,至少耽误3!杨老师心里替我们着急。胡春利说。

正兴合最终决定把白晨蛋糕店改回老号;哈豆包拍视频、做展示的一套流程已经非常熟练;宛三爷水饼成了店里的代言人……田庄台的非遗多了起来,遇到困惑,各家也愿问问杨洪琦的建议。咱做买卖的也得提高文化素养,自己家的来龙去脉都说不清,还能有啥发展。张朝伟说。

点击浏览下一页

  凤桥酒厂里,伙计们用古法酿酒。

 

形成集群

寻求发展突破

现在,杨洪琦轻易不敢来田庄台了,怕的是这十几家店铺大包小裹地给他带上特色美食,但老字号们又盼着杨老师。田庄台这些老字号日臻成熟,不仅在工艺上秉承传统并有所突破,在理念意识上也有了提升。2017年还成立了田庄台小吃文化研究会。杨洪琦的眉宇间闪着自豪。

那个劈酒海的张朝伟成了第一任会长。从对非遗项目一无所知到成为研究会会长,张朝伟用了3年。见到他是在凤桥老窖,一个至今仍在冒烟的酒厂。我们仍在沿用古法酿造纯粮白酒,作为传承人,他越发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酿酒凭的是经验,要感受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张朝伟回头喊了句刘师傅,今儿加16个!“16指的是16桶水。张朝伟顺势抓上一把粮食,使劲一攥,旋即松开,水量的适宜了然于胸。

研究会初期有20多家会员单位,到去年已经有35家了。张朝伟说,几家老字号的传承人经常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发展,辽河口老街开业了,我们田庄台小吃作为整体品牌入驻。几位传承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词:抱团取暖、小吃不小。

点击浏览下一页

刘家果子铺老板娘姚秀君在做糕点。

能像田庄台这样形成非遗、老字号集群的小镇,在全国并不多见。每一次去外地,杨洪琦都尽可能多去看看当地的非遗项目。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明也有同感:启动小吃文化研究会,就是要深挖每一家店铺的历史渊源,留下手艺。而抱团取暖则成了百年来生息在田庄台古镇这些老店铺的文化自觉。

小吃不小,是田庄台这些老店铺多年积累下的厚重传统。在他们眼里,做食品就是做大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用魏家大饼的实在话来说,做出来的饼就敢先让我老婆孩子吃,还能有毛病吗?当地老人说,只要掺了假,不消半天,就臭了田庄台一条街。

1975年,海城地震,摧毁了大半个田庄台古镇,再加上这两年的旧城搬迁改造,在田庄台人眼中,历史变得尤为珍贵。一旦毁掉,将永无恢复。如今,他们有些怀念往日那个水路纵横、老宅交错的镇子。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这个十一 京城餐饮老字号销售火爆
下一篇文章:一笼汤包的坚守:食安陕西为你揭开好口碑背后的高要求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