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春节习俗:年俗式微年味仍在代代相传
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包饺子、送神巡游……以往,浓浓的春节气氛在一个个传统年俗中氤氲开来。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成为彰显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而时过境迁,贴门神、贴窗花等以前必备的春节装饰现已越来越少人问津。传统的手写春联被千篇一律、批量生产的新春联代替,不少节日祈福仪式,如点天灯、祭灶节,继承者寡。年味变淡是不少人的共同感受。
年味变淡,有一定的必然性。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习俗也因之变化。举例来说,当电视还是稀罕物时,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领压岁钱都是除夕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物质条件丰富了,老传统便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其次,以往中国传统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逐步瓦解,传统济济一堂、热热闹闹的家族生活被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等家庭模式取代,邻里间的迎来送往也逐渐被冷落。再者,互联网革新了人际交往模式。网络拜年让足不出户传情达意成为多数人首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俗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然而,年俗变了,并不意味着年味变淡。不少传统年俗夹杂着一些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不太相容的东西,一些繁文缛节甚至于夹杂封建迷信的年俗逝去也无妨。虽然不少传统年俗渐行渐远,但过年的味道并未变淡。年味的内涵,并不只是寄托在民俗这些礼仪形式上,更在合家团圆、和和美美的情感归宿中。可以看到,其“合家欢”的精神内核在当下仍代代相传。每到春节,浩浩荡荡的归家队伍足以证明年味未淡。过年回家、看看爸妈,一家其乐融融围坐一起,仍然是今天没有过时的“年味”。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仍是国人心中最具分量的节日。一些年俗消失了,虽有惋惜,但新的年俗也会渐渐形成,比如春节旅游、短信拜年,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也是给“年味”增添了一些时代特点吗?只要这种感情归宿还在,即便表现的方式或有不同,“年味”升级个“2.0版”也并无大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必为了年俗的改变而过于忧心,即使年俗时时在变,年味却代代相传。 (陈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