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评春节习俗:年俗式微年味仍在代代相传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4年02月08日    关注度:     【字体:
原标题:评春节习俗:年俗式微年味仍在代代相传

  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包饺子、送神巡游……以往,浓浓的春节气氛在一个个传统年俗中氤氲开来。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成为彰显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而时过境迁,贴门神、贴窗花等以前必备的春节装饰现已越来越少人问津。传统的手写春联被千篇一律、批量生产的新春联代替,不少节日祈福仪式,如点天灯、祭灶节,继承者寡。年味变淡是不少人的共同感受。

  年味变淡,有一定的必然性。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习俗也因之变化。举例来说,当电视还是稀罕物时,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领压岁钱都是除夕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物质条件丰富了,老传统便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其次,以往中国传统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逐步瓦解,传统济济一堂、热热闹闹的家族生活被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等家庭模式取代,邻里间的迎来送往也逐渐被冷落。再者,互联网革新了人际交往模式。网络拜年让足不出户传情达意成为多数人首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俗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然而,年俗变了,并不意味着年味变淡。不少传统年俗夹杂着一些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不太相容的东西,一些繁文缛节甚至于夹杂封建迷信的年俗逝去也无妨。虽然不少传统年俗渐行渐远,但过年的味道并未变淡。年味的内涵,并不只是寄托在民俗这些礼仪形式上,更在合家团圆、和和美美的情感归宿中。可以看到,其“合家欢”的精神内核在当下仍代代相传。每到春节,浩浩荡荡的归家队伍足以证明年味未淡。过年回家、看看爸妈,一家其乐融融围坐一起,仍然是今天没有过时的“年味”。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仍是国人心中最具分量的节日。一些年俗消失了,虽有惋惜,但新的年俗也会渐渐形成,比如春节旅游、短信拜年,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也是给“年味”增添了一些时代特点吗?只要这种感情归宿还在,即便表现的方式或有不同,“年味”升级个“2.0版”也并无大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必为了年俗的改变而过于忧心,即使年俗时时在变,年味却代代相传。 (陈小雁)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正月初七是“人日” 吃七宝羹祈福纳吉
下一篇文章:立春后才是马年 民俗专家称初四出生也属蛇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