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花椒与川菜百年相处流传 整粒花椒不易散味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13年08月11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川菜宫保鳕鱼。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点击浏览下一页

  直到清末,花椒才独立成为川菜的基础味型。新京报记者 秦斌 摄

  “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长,熬鱼炖肉少不了,煎炒烹炸属它强,凡是做菜它调味,没有花椒味不香……”在传统曲艺《十三香》中,首先唱的就是花椒,它是中国香料的“大姐大”。

  花椒完全独立成为川菜的一种基础味型,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清末《成都通鉴》中有关于“椒麻鸡片”的名目。从那时起,“麻”作为一种味型,开始在四川流传。

  川菜美食作家石光华介绍,明朝之前的麻辣食品,只有花椒,没有辣椒。辣椒明朝进入中国,清朝康乾时期才进入四川,而这两种东西在相遇之后,就分不开了。没有麻辣就没有川菜,而花椒正是麻味之源。

  ■ 用法

  “先放后放,生放熟放,用面用口”

  川菜的许多菜式都离不开花椒。比如,做麻婆豆腐需用花椒面。豆腐很润滑柔嫩,花椒面掺入豆腐中能够迅速入味。豆腐不好单独夹起,一般都是和调味料混合着吃,如果直接用花椒,吃一口花椒,又吃块豆腐,在口腔里面的反差就太大了,“基本上吃一个花椒后,很多味道就吃不出来了”。

  过去到成都著名的“陈麻婆豆腐”老店吃饭,顾客要自己到窗口端菜。只见红白相间的菜肴坐在热腾腾的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大师傅盛上一碗端给你以后,还要指着旁边钵子里的花椒面,说一声:“要是不麻,花椒自己加!”

  “先放后放,生放熟放,用面用口。”这些是花椒应用在烹饪中的术语。

  “先后”是指下锅的顺序,例如做红烧食品,花椒要先下锅,和辣椒、豆瓣等调料一起炒。四川饭店里的炝炒时蔬,如空心菜、油菜薹、小白菜、豌豆尖等等,也都要将油烧热后,先下花椒粒、干辣椒,炸出香味,再下蔬菜翻炒。

  “生”指生鲜花椒,不烘干。比如麻辣馋嘴蛙,就要用生鲜花椒。二毛说,因为蛙的肉质细嫩,只能够经受住青花椒,而干花椒的老麻味道则会破坏其口感。

  “面”是指花椒面,麻婆豆腐就一定用花椒面。“口”是指刀口花椒,就是用刀剁一剁,常用在水煮牛肉和水煮鱼中。

  ■ 选购

  整粒花椒不易散味

  花椒主要品种有山西产的小椒、大红袍;陕西产的小红袍、豆椒;四川产的正路花椒、金阳花椒、茂汶花椒等。

  美食家二毛认为,最好的花椒当属四川和陕西产的。以麻中带有芳香气味者最佳。呈褐红色的为上等花椒,褐黑色次之。

  花椒还有伏椒和秋椒之分。伏椒七八月间成熟,品质较好。秋椒九十月成熟,品质较差。

  花椒研究专家贺洪康介绍,如果按照颜色来划分,花椒可分为青椒和红椒,青椒味麻,而红椒不仅麻而且香味更足。

  四川人买花椒是很讲究的,爱买整粒的,一是因为磨成粉末香味容易散失,二是为了辨别质量。

  ■ 品味

  花椒让川菜口感更立体

  吃货张元爱川菜胜于湘菜,他说差别就在于是否用花椒。

  人的嘴巴,被花椒麻过的感觉是嗖嗖地凉,而被辣椒辣过之后的感觉是火烧火燎。张元觉得,有花椒的菜口感立体,仅有辣椒则过于单一。

  根据张元的经验,到川菜馆吃饭,只有花椒又香又麻,让舌头上的所有味蕾都张开,去准备迎接更美味的佳肴,才说明这家饭店在使用佐料上不含糊。

  在成都和重庆吃火锅,要是吃麻辣的水平不高,千万记住早点把锅里飘着的海椒和花椒用漏勺捞出来,否则越煮越麻辣。

  ■ 保存

  花椒油更能长久存放

  石光华介绍,花椒油是为了保存。新鲜的花椒晒干后,不能久放,久放花椒会失去它的香味,麻味也会降低。趁它最好的时候,可以炼制成油,用油来保存它的香味和麻味。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林文龙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传统礼俗节庆忌“标签化” 与生活“接通”
下一篇文章:七夕饮食风俗知多少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