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饮食文化:老北京萨其马是满语吗
来源:北京晨报    更新时间:2013年02月10日    关注度:     【字体:

萨其马是老北京传统糕点,一般认为它本是满族食品,溥杰先生曾开玩笑说,他唯一知道的满语就是“萨其马”了。

其实,“萨其马”即使出自满语,也只是满语的缩略语。在满语中,“萨是非”有“切”的意思,“马拉本壁”有“码”的意思,制作萨其马,必经切、码工序,故两词合成为“萨其马”,这是此食物来源的多种说法之一,也是比较普及的一种说法。

据王世襄先生说,启功先生曾称清朝乾隆年间傅桓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中收有萨其马一词,释为“狗奶子糖蘸”,糖蘸好理解,“狗奶子”略奇怪,原来狗奶子即枸杞,形似狗奶子,最初用它做萨其马的果料,后来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等替代。

关于萨其马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一说认为是回族食品,乾隆皇帝将其从新疆引入中原,并命名为“大救驾”;一说是努尔哈赤手下有将军名为萨其马,其夫人创造了这种点心;一说是清初广州将军姓萨善骑马,他的厨师创造了这种方便食品。这几种说法迹近传说,令人难以信服。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从中可见,清代萨其马有不同的做法,且来源亦不同。

而《燕京岁时记》则记载为:“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进,遂成方块,甜腻可食。”不灰木即蛇纹石棉,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镁,状似木而不燃,故称为不灰木,它也是一味中药。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当时人以不灰木织成布,可以防火。

萨其马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正是在各地八旗驻军的推动下,得以流行全国,但南北做法略有差别,北方传统的萨其马需使用较多奶油,而南方只用蛋清、膨松剂和糖,称为沙琪玛,今天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多是沙琪玛,真正的萨其马反而难觅。

老北京萨其马以北新桥泰华斋最有名,因奶油味重,被雍和宫指定为贡品,此外正明斋、永兴斋亦有口碑。

萨其马能流行开,关键在于它味道好,价格低,此外热量高,能替代粮食。据1927年的调查,北京贫困工人家庭在饮食费用中也有少量的糕点支出,但数量很少,6个月内,平均每家只用了0.152元,中等家庭零食费用中有一部分糕点费,每月一般在0.084元左右,老北京的大茶馆售卖的红炉点心中,多有萨其马。

有趣的是,天津还有一种点心叫“萨其马桃”,是寿桃的一种,其中有馅,用料与萨其马近似,也是加蛋清炸过的面条,它的历史不长,不过100多年,应是仿造萨其马而来。(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饺子“古突”一起吃——藏汉民族共同除旧迎新
下一篇文章:饮食文化:老北京用筷子讲究多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