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圣诞节VS中国节,要消费刺激还是精神传承?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24日    关注度:     【字体:

“铃儿响叮当”的欢快音乐又一次全城飘散,圣诞树将城市的夜空装点得流光溢彩,商家们打折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在热闹过“洋节”的同时,专家呼吁给传统节日更多关注。 

  一夜花销近1万 圣诞节成“狂欢节” 

  提起去年的圣诞节,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小萍现在仍满怀兴奋,她与男朋友逛商场从下午5点一直逛到晚上9点,在一家西餐厅吃过圣诞大餐后,又加入了通宵娱乐购物大潮。一直到凌晨3点,他们才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地回去。 

  回家后细算账,一个晚上花销近1万。“自己当时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既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放纵狂欢了一把,还是挺值的。”小萍说,今年应该还会去购物,和朋友一起吃饭、唱歌。 

  早在半个月前,圣诞的氛围已经在中国各大城市蔓延,就连二线城市太原也不例外。在太原王府井百货大楼前面,一座圣诞主题宫殿充满着异域风情,不时有人在前面驻足拍照。商场里面,几乎每个柜台都已打出了圣诞折扣,满200减40、满1000送200等活动极为诱人。 

  某家居用品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圣诞节是一年活动打得最多的时候,销量也是平时的好几倍。太原市贵都百货有限公司营销部部长康伟说,圣诞节是一整年中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天。 

  超市内,圣诞树、雪花、星星、彩灯等各类圣诞产品占据了显眼位置,满满几个货架连成一片;KTV、迪厅等场所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招徕顾客;酒店、餐厅也纷纷推出圣诞大餐;就连路边的水果摊也不愿放过这一大好商机,纷纷摆出了“苹果礼盒”。 

  中国人为何爱过圣诞节? 

  虽然小萍对圣诞节充满了期盼,但就连她自己都有些不解,“为何人们如此疯狂地爱过圣诞节?”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圣诞节还不被中国普通民众接受。一直到了90年代,圣诞节才开始被接受,人们开始互送贺卡。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兴起,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下逐渐成了一个商业活动。”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说。 

  马志超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过圣诞节,这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表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强,中国人也能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国外的节日;另外,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一些“洋节”或“人造节”开始被人们改造成了购物节、狂欢节。当然,在这其中,商家的炒作“功不可没”。 

  对此,某事业单位30岁的员工袁钧深有感触,每天满负荷工作的他最想“借机放松一下。”他约好平安夜与朋友们一起出去吃饭,唱歌,尽情释放平日压力。 

  28岁的厦门外企白领田艳则说,圣诞节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小时候就总盼着能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童年的幻想现在让自己对圣诞节仍充满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说,圣诞节发展到现在,已失去或淡化了它原有的宗教性质,即使在西方也有这样的变化。 

  “节日的意义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对生活的一种期许,或自己的某种感情。现在年轻人将圣诞节看作可以享受玩乐、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这是很自然的。”朱小健说。 

  能否为传统节日投去一瞥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然而,与圣诞节的热闹狂欢相比,有些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兴致却不太高,这令人注意和反思。 

  “每年的模式都一样,在家看电视、吃饺子、放鞭炮,然后过夜睡觉。春节联欢晚会每年也差不多,没意思。”小萍说。 

  专家表示,我国很多传统节日大都含有与亲人团聚的意义,传统节日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相对缺乏商业活动和表现形式的依托,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 

  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主任李汉秋说,不能把过节当成小事。“洋节”被商家炒作得沸沸扬扬,主要是看中了年轻人的消费力。他认为,商家应该增加民族感情和文化自觉,把对“洋节”的热情分一些给传统节日。 

  但也有专家认为,大可不必为了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太过多虑。中国人过圣诞节、外国人过春节已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朱小健建议,可以借鉴一些“洋节”的做法,开发相关的电影、图书、歌曲等,这既是节日的符号,也是一种传播介质。这方面要做的还很多,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得以回归和完善。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冬节:文明祭扫成新风传统应节食品成抢手货
下一篇文章:蒋秋霞:诗酒文化已成唤醒消费者酒文化潜意识的催化剂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