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广东老火汤是这样的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24日    关注度:     【字体:

 老火汤又称广府汤,即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的中华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她是广府女人用万般温情煲煮的美食靓汤,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汤,更是辅助治疗恢复身体的药膳汤。广府,即为广府民系,广义上包括全广东、香港、澳门及海外所有地区的八千万粤语族群(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族群)。

  广府人喝老火汤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而且广州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州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更有人编了句“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的说法。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在这炎热的夏季,每天繁忙工作之后,喝一碗清心下火的老火汤,个中味道,实在让大家惬意不已。

  到广东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老火汤很有特色;走进本地人家,你会发现这里的女子个个都能拿出煲汤的绝活。所以,有一种观点,老火汤的历史就是广东女人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翻阅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广东女人:早年的粤女多不外出,秉承内助之德,也不象江南女子,整天对镜贴花黄,梳妆打扮。她们多守着一团火一锅汤,心怀无限遐思、万般温情地煲汤,等待丈夫的归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一改“南蛮之地”的形象,并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热潮。可谓一夜春风,这里八方丽人云集,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但这些没能太多冲击本地女子的思想和生活,她们依然着装自然随意,行为传统低调,她们仍愿意把精力放在家庭,乐于相夫教子,即便自己的男人只开一家士多店。

广东人煲汤不同其他地方,她们首先对炊具有讲究,用的是厚厚的沙锅。汤则慢慢煲,煮熟后还要小火焖四五小时,认为这样才能原汁原味。不同的时令,她们煲不同的汤,养胃的、去湿气的、下火的,夏季的冬瓜排骨、冬季的土鸡茶树姑,花旗参、贝母、红枣,他们放入不同的药材,一道道汤料煲出不同口味的汤。汤很稠,很浓,很有味道,很有学问,也只有广东女人才会把汤煲得到位。广东人吃饭时汤是必不可少的,并通常饭前喝汤,而越到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家,越能喝到地道的口味。

  老火汤是广东女子一生的守侯。传统的广东女人不爱出行,她们每天在云蒸雾罩中,把自己所有依赖、希望和温情都融到汤里,如此心思煲出来的汤,已远非普通一道菜的概念。有人说,这锅汤是一锅让男人不会完情、不会丢魂的汤。尽管广东男人也同样花心,但家里的那锅汤让男人牵肠挂肚,走得再远也想回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广东女人是煲汤的高手,更是养护婚姻的高手,她们慢慢让男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城、护城、守城,也许这就是广东女人对待婚姻和男人的精明之处。

  有人形容广东女子是典型的良家女子,外表纤弱的广东女子个性也不温不火。她们煲汤的过程其实就是守侯男人的过程,她们看着自己的男人从青涩到成熟,到百炼成钢。在任何阶段,她们都会心满意足挽着自己的男人去喝早茶、逛花市,这份满足和惬意不是一般女人所能体会得到的。如今尽管南下女子风风火火,有的甚至冲击着她们的家庭,如遇上北方女人非得闹个天翻地覆,但她们大都能容忍老公的花心,小心呵护自己的家庭,很少大吵大闹。

  听一位供职于国内最好金融机构的朋友说,他们单位仅有的几位女中层,大多事业成功后婚姻都失败,北大一MBA的老师分析说,一是单位压力太大工作太忙,以至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家庭;二是收入地位较高,给男人较大压力。只有一位广东籍的老总家庭事业双丰收,据说,她的秘诀是每周都要抽空回家给做保安队长的老公煲两次老火汤。

汤的种类

  广府人的老火汤种类繁多,可以用各种汤料和烹调方法,烹制出各种不同口味、不同功效的汤来。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靓汤”,有半边莲炖鱼尾、三蛇羹、冬瓜荷叶炖水鸭、冬虫草竹丝鸡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酸菜鱼汤等。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煲汤的方法可以是千奇百异,熬、滚、煲、烩、炖等;不同的汤由于不同的材料会有咸、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中国吃的文化
下一篇文章:山东人的最爱:葱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