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扫墓之外的清明节习俗踏青插柳吃鸡蛋期盼新生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4月05日    关注度:     【字体:

 4月5日电  5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祭奠先人自然是主题。而扫墓之外,清明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诸多习俗,“吃鸡蛋”等食俗亦富有趣味。
  当下的清明,首先是哀思浓浓的祭奠之节。一年中有这样一天,丢开手边的俗务,向至亲至敬的先人,或大礼叩拜,或轻点鼠标,实属再应该不过之事。然而,溯其本源,哀思却非清明本意。最早的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之后增加的习俗,也多为饮食娱乐等。相比之下,扫墓反而是较为后来的风物。

  时空的流转令扫墓成为节日主题,清明其他的一些内涵,渐渐被人遗忘。

  有专家学者呼吁,清明时节,既要心怀感恩、祭祀先人、慎终追远,亦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 

  在学者施爱东看来,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文化节日,一个拥抱自然和春天的节日。清明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意味着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

  他认为,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将清明扫墓与踏青的不同文化主题融为一体,将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

  清明来历

  民俗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目前有25个民族过这个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本是24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是适合耕种的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的阶段。

  乌丙安说,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越发凸显,清明节于是发展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另据介绍,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在学者阎崇年看来,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地球绕日,运行不息,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苏轼有著名《黄州寒食帖》传世。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六为扫墓。总之,清明节期间,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清明习俗

  清明节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内容,除了祭祀、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员王丽平介绍说,清明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祖、寒食赐火、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禽、拔河、赠画蛋、吃青团、吃红藕、植树等,当然最主要习俗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插柳戴柳则与古人祛鬼辟邪观念有关,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据记载,清代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过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备装饰。

  此外,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正是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的好日子。民俗学者认为,随着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丰富的文化内涵会逐渐回归民众生活。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霸王别鸡
下一篇文章:杭集船村家家做“印子”祭祖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