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孩子一起到超市去闲转悠,看到冰柜里的元宵,圆圆满满,洁白如雪。元宵陷各种各样,芝麻,核桃仁,枣泥,桂圆……问女儿想吃哪种,这丫头说都想吃,于是每样一包,提溜回家。
现在的元宵一年四季都有,南方叫汤圆。小时候我就喜欢吃元宵,那时没有卖的,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家人做,外婆只做一点点,每人就几个。当时的糯米,白糖都是粮站供应,每家定量,到底每家多少,我也不知道。元宵陷基本上都是枣泥,因为外婆家的枣树很多,每年九十月份,枣熟了,就会晾晒很多,保存下来,以备年节食用。比如做花馍,要镶嵌在馍馍里,有时候把枣切成细条状,给各种各样馒头做装饰,这些活灵活现的馍馍作为节日的食品,送给亲戚,又好看又好吃,最受喜爱。到了我们回家的时候,还要带回去一大包。整个冬天,外婆会偶尔给我们三姐妹煮一些红枣解解嘴馋,舅舅和姨娘们也跟着享受一回,小舅比我大不了几岁,往往会放下舅舅的架子,哄着我们多讨几个红枣,外婆知道了就会说:不嫌羞。撇撇嘴,瞪瞪眼,一半是嗔怪,一半是疼惜,满脸却是喜悦。
纯手工做的元宵,样子不是很圆美。陕西做元宵是在箩筐里滚出来的,把捏成圆球状的元宵陷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筐里,双手抓住箩筐做一定的动作晃动,让糯米粉自然地一点点的粘合在陷的周围,一边再滴点水,这样不停地晃动箩筐,就像滚雪球一样,元宵馅越滚越大,一个个白亮亮的元宵就做成了。自己家做呢,外皮不要滚的太厚实,易煮熟,吃起来爽口味美为好。
后来,有了市场,每到元宵节,街道上便有了卖的,很多时候是买那些现做现卖的商家元宵。因为大家都有体会,开始买的现成的,回家后发现皮厚陷少,外皮不是纯糯米粉,煮熟后的元宵皮硬,口感不好,大喊上当。几次的被骗,不再相信那些零散卖家,而是到一些有口碑的商家那里,看着他们做好。那些年,元宵节买元宵也是一景。有信誉的商家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顾客络绎不绝。而质量偏差的商家是门庭冷却,人们都是喜欢一言传言的,你说这家好,于是都聚集在一起,哪怕排队等候也不会去另外一家。这样的对比,会在下一年看到他们的质量都有所提高。于是,人们还会说,还会评比。
质量,是人们食用的第一要求。随着市场发展,元宵夜进入了商场,路边的元宵商家也越来越少。那些当年最早在路边摆摊的元宵商家,有的做大成立了食品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当地人们的心里早就打下了信任的烙印。现在,超市里的元宵常年都有,元宵节吃元宵不再纯粹是只为了吃个新鲜,而是为了节日的喜庆,讨了吉祥,讨个心情。
只是,我想起外婆的元宵,还是禁不住的怀念,那元宵里有外婆的辛劳,有外婆的亲切,有外婆的关爱,有外婆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