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葡萄酒
葡萄酒越来越多地渗透入了我们的生活,有意无意地,我们会听到有人在谈论葡萄酒,可能自己也时不时地喝一点葡萄酒。至于为什么选择喝葡萄酒,原因可是五花八门:
●为了健康
中国人崇尚食疗同源,吃的同时,总是期望能够吃出点花样,这种理念驱使下产生了“药膳”,甚至于“春膳”。只从科学家揭示了葡萄酒具有诸多促进健康功效的研究结论发布以来,葡萄酒在中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确实,葡萄酒中天然地含有大量能够促进消费者健康的物质成分,经常、适量饮用葡萄酒会有益于降低心脑血管发病。
饮酒有益于健康?这在法律上肯定立不住脚,那怕是葡萄酒。毕竟葡萄酒也是“酒”,消费酒精饮料,给我们带来一些社会负面影响。显然,因为健康而选择葡萄酒的理由,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了时尚
端起一只盛有葡萄酒的高脚杯时,人也如同这高脚杯,有些飘飘然的感觉,自己从内心到外表一下子也就“时尚”起来。但,“身穿旗袍,手持折扇”不也曾经是一种时尚吗?时尚的标准总是有其时代烙印的,欧洲人千年来一直就端着葡萄酒杯,显然“时尚”也不是选择葡萄酒的充分理由。
●为了美容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女性优势社会,且不讨论全是女性天下的“时装”,就连人家脸上涂涂抹抹的化妆品的市场,可就远远地大于男男女女们为了健康、为了时尚而喝掉的全球葡萄酒市场!
女性的需求就是男性奋斗的原动力。于是,男人在喝葡萄酒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使命,为了自己能更好地享用葡萄酒,又利用葡萄酒开发出了美容系列(Caudali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也成了饮酒、爱美的女性饮用葡萄酒的理由。
●因为不胜酒力
有句广告词“人在商海走,哪能不喝酒”,确实如此,生意场上的应酬,哪能没有酒呢?但在这样高效、快节奏的社会中,显然,以“醉”为终极目标的白酒,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一种负担,尤其是对于我等不胜酒力的人。两难选择中葡萄酒减轻了应酬者的痛苦。
……以什么理由说服消费者来选择葡萄酒呢?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客观地讲,葡萄酒自起源到发展至今天,都不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显然,仅仅照搬欧洲的葡萄酒文化,是很难说服中国百姓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受到自然气候的制约。因此,历史上常常有食不果腹的年代,常常有为了吃口饭揭竿而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吃”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中国节日: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清明吃鸡蛋。过年自然也不例外,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这种“吃节日”的传统,导致了今天我们普遍面临的一个困惑:无论什么食物,我们都不再需要等到过节才可以享用,那么,“吃”的欢乐在哪里还可以找到呢?
有人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早就进入物质过剩阶段,但人家仍在过节,而且过得热火朝天,各种各样的洋节。如果仔细比较不难发现:西方的节日大多是宗教节日,即使不是宗教节日也有浓厚的精神情趣。而我们的节日却纯粹是物质性的,是对匮乏与节制的一种补偿。所以,赋予庆祝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似乎是我们保持、传递“传统”的办法之一。至少,比那些苍白地抵制“洋节”更具有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了表达自己的节日喜悦,我们越来越多地接纳新的节日文化元素,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葡萄酒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那些追求细致生活的中国人的眼睛。享用葡萄酒之时,美酒与佳肴的搭配,成为人们不尽探索之旅。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已经穷尽葡萄酒,没有自己尚未体验之佳酿。葡萄酒之博大精深,种类与风味之丰富多彩,千百年以来吸引着人们的不断探索。
但是,我们在享用葡萄酒时,既不能否认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的积淀,也不能忽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惟有二者和谐统一,方能满足我们庆祝节日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正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吗? ●了解葡萄酒才能享用葡萄酒
葡萄酒积淀了文化与传统,当我们在品味、享用葡萄酒的同时,可以说是在与酿造者进行“交流”,甚至于可以感受当地的“风土”以及历史传统;即使对于出产于新世界的葡萄酒,由于其多样化的个性,不懂得如何品味它的要领也就不能获得好的享受,由此而归罪于葡萄酒,岂不是冤枉!
●葡萄酒的储存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自在酒厂装瓶之后一直到开瓶品饮,它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储存的条件决定了这种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为了更好地延续葡萄酒的生命,就需要我们细心保存。
葡萄酒保存需要注意:
远离带有异味的物品。否则,可能会通过软木塞而污染葡萄酒;适宜的温度,能够接近12-15℃是比较理想的储存葡萄酒的温度,尤其是要避免温度变化幅度过大;由于葡萄酒在储存的过程中,一些物质可以通过软木塞而挥发散失,在干燥的条件下挥发更快。因此,储存葡萄酒需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75%);葡萄酒在储存过程中颜色也会发生变化,照光的条件能加速这一进程,储存葡萄酒的环境需要避光条件。
●不同的葡萄酒适宜享用温度不同
由于不同葡萄酒中酸度、酒精以及单宁等物质含量有差异,因此最佳饮用温度也就不同。比如,在相对高的温度(16-18度)下饮用干白葡萄酒,就会感到葡萄酒酒体粗糙、结构松散,香气损失快;而在相对低的温度(10-12度)下饮用红葡萄酒,就会感到葡萄酒生硬、干涩。(见下表)
可以看出,上述最佳饮用温度都低于我们的体温。也就是说,若我们持杯的手长时间接触盛酒的杯壁部位,就会改变杯内酒的温度,或许酒温也就不再是适宜饮用温度了。
●不同的葡萄酒饮用顺序有说法
人的口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不断地接受外界刺激后,其敏感性会逐渐降低,一次连续享用多款葡萄酒,需要将酒的顺序安排好。一般的原则是:
不甜的葡萄酒在先,甜葡萄酒在后;白葡萄酒在先,红葡萄酒在后;酒体轻、简单的葡萄酒在先,厚重、复杂的葡萄酒在后;年轻的葡萄酒在先,陈年的葡萄酒在后;酒精度低的葡萄酒在先,酒精度高的葡萄酒在后。
否则,试想我们如何能在吃完麻辣烫之后感受到粤菜的精细之美呢?
●不同的餐与酒的搭配
给我们的感受很是不同
餐酒搭配之说自古就有,不同的口味物质之间搭配组合,可能相互增益也可能相互削弱。节日庆典宴会,搭配完美的餐酒相得益彰,又可以增进用餐的气氛。有谁会拒绝美妙的感受呢?
●餐酒搭配的一般原则:
“味道相近,质地相似,温度接近。”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一般永远是正确的。当然,在对酒和餐都有很好把握的时候,也可以剑出偏锋,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酱汁(浓汤汁)鱼也可搭配体轻、单宁柔和的红葡萄酒。但是,一些餐酒搭配的禁忌,我们就大可不必尝试了,如:原味蛋、奶配红葡萄酒,清蒸原味鱼配红葡萄酒,黄瓜配葡萄酒等等。
了解了葡萄酒这些基本特点,并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获得更美好的享受,谁会拒绝用这个“物化的精神产品”来丰富我们节日的内涵呢?
当然,无论如何,饮用葡萄酒是为了享受,为了调节节日气氛的,不要为了这些“规矩和原则”而冷落了我们的客人,只要我们喜欢就足够了。 (文/李德美 著名葡萄酒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