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又称团圆饭,代表着全家的团圆与幸福。在古代中国,官府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圆饭”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在大开“食戒”的新春佳节,聪明的老祖宗们以“吃出健康,吃出美丽”为目标,讲究科学饮食以药入膳,酒、饭、菜都极重滋补保健疗效,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节日饮食习俗。
“屠苏”“椒柏”是首选酒水
古人过年饮酒非常注重酒的品质,当时的那些酒现在大多已经失传了,只留下许多令人心醉的名字:葡萄醅、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和椒柏酒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屠苏酒和椒柏酒,它们是古代中国人过年酒水的首选。
现代人大多是从王安石的《元日》诗里认识屠苏酒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屠苏本是一种草名,相传汉末神医华佗将多味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药酒,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推介流传开来。
孙思邈每年腊月都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此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因孙思邈自己的屋子名为“屠苏屋”,所以这种酒便被人们称作“屠苏酒”,后经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食俗之一。
关于屠苏酒的配制方法,据明代《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铢,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铢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按此方配制,即为屠苏酒。
以柏叶和花椒浸成的椒柏酒也是古人新年杯中的宠物。在中国传统中,芳香植物多被认为具有辟邪的功效,并且在古人眼里,花椒结子繁多,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柏树万古常青,则有长寿的蕴义。一杯椒柏酒,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古时饮屠苏酒和椒柏酒的方法也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以示尊重,但饮此酒却恰恰相反,是从家中最小的成员开始的。对于这种风俗,古人解释说:“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所以苏辙的《除日》诗中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的句子,苏东坡也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往往让人们陡生“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五辛盘:新年健身大餐
所谓五辛,就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辣味的蔬菜,古人在过年时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还给它起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五辛盘”。
食五辛盘是魏晋以来就有的风尚,古人认为,寒冷的新年里生吃这些辣味的蔬菜可以刺激五脏,增强抵抗力。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 传统中医认为,五辛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气,为温中健胃养生食品,日常食之,有消食下气醒脾调中之功效。
按照现代医学观点,岁末年初新旧交替寒尽春来,正是疫病流行的时候,食五辛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时疫流感无疑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后来人们又对五辛盘作了一番改进,增加了萝卜、蒌蒿、嫩芹芽、嫩韭黄等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名为“春盘”,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咬春”。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今天北方的春饼、南方的春卷即是由春盘演化而来的。
饺子本来是良药
饺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普遍称饺子。饺子寓新旧交替“交于子时”之意,又因其形状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所以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其实饺子本来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其起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呢。
张仲景是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他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坐于大堂之上为民治病。张仲景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后来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