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北京地名中的“虎”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2月17日    关注度:     【字体:
位于朝阳区农光里的虎城中学,这一带曾为元代虎城遗址。

  随着乙丑“牛”年即将过去,庚寅“虎”年就将到来了。说到与虎有关的地名,北京还真有不少,而且其由来多有掌故与趣闻。

  据统计,北京地名中含“虎”字的共有50多处,其得名可谓各具千秋。

  因养虎而得名

  虎坊桥、虎坊路与虎坊里——虎坊桥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明时在外城设虎房,专门饲养老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时,在虎城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沟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专用桥梁,故称“虎房桥”,清代被谐音为“虎坊桥”。民国初期将虎城附近的明沟改为暗沟,辟为道路称“虎坊路”。以后这一带建成居民小区,因临近虎坊路而得名“虎坊里”。

  虎城——位于海淀区西苑南部,北起颐和园路,南至万泉河路,因清代在此建有虎城而得名。据《北京胡同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在圆明园的西南方向建造虎城一座,呈长方形。城中有道隔断墙,将城隔成两个小院,一院内建观虎楼(俗称看虎台)五楹,一院内有房数间为虎舍。随着大清王朝的衰亡,虎城也逐渐坍圮,后围绕虎城遗址盖起了民房并形成胡同,称“虎城”。

  虎城胡同——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外,曾是明皇宫在内城圈养老虎的地方,故因此而得名,胡同现已不存。

  因石雕老虎而得名

  大石虎胡同——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东侧,明称石虎儿胡同,清称石虎胡同。石虎在古代被视为镇物,多呈蹲状,被放置在街巷、胡同口或庙宇及住宅门前。

  小石虎胡同——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明清均称石虎胡同,因巷内一古刹门前有石虎得名。现胡同名称尚存,但胡同已无。

  大黑虎胡同——位于旧鼓楼大街西侧,清乾隆时期称黑虎儿胡同。因一座一古刹山门前有黑色的石雕老虎而得名。

  小黑虎胡同——位于旧鼓楼大街和铸钟胡同之间,清称黑虎儿胡同,民国时期分为大小黑虎胡同。

  石虎巷——位于广安门内大街,清代称石虎胡同,1965年更名为石虎巷,长椿街拓宽时被拆迁变短。

  石虎胡同——位于海淀区清河镇,因胡同中有石雕老虎而得名。

  三虎桥——位于紫竹院南侧,始建于明代,因桥两边各有两只活灵活现的石老虎,被称为“神虎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只石老虎不翼而飞,故改称“三虎桥”。

  因有老虎出没而得名

  花虎沟——位于朝阳区西北部,早年间该地土沟纵横,据传明朝时沟内曾出现过一只皮毛为花色的老虎,俗称花虎,而其出没的沟壑被叫成了“花虎沟”,清代时土沟相继消失,变成土岗子和农田并形成村落,仍以“花虎沟”相称。

  上虎叫和下虎叫——位于延庆县刘斌堡乡,早年间附近山沟里多有老虎出没,常闻虎叫,故称“虎叫沟”。在山沟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村子,被称为“上虎叫”和“下虎叫”。

  老虎沟门——地处怀柔区西部,据传清代附近曾有老虎出没,并有人和牲畜被老虎所伤,因此地为一山口,故称“老虎沟门”。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石虎山——位于顺义区东部,山体为白云石、花岗岩构成,远望形似一只横卧的石虎,故此得名。

  虎头山——位于石景山区北部,因形似虎头而得名。

  卧虎山——位于密云县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山势略缓,岭脊向东延伸,因远眺似卧虎状而得名。

  黑虎峪——位于平谷区北部,清代成村,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状而得名。

  虎山——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管家岭村西,海拔295米,远望山势如一只老虎而得名。

  老虎嘴——位于海淀区香山南麓,海拔297米,因山势如老虎张开的大嘴而得名。

  卧虎桥——位于海淀区东部,传说早年间此地曾有一座横卧在南北向大道上的石桥,一头高一头低,桥下有东西向的小河沟,每当夜晚路过此地,由远处看那石桥,恍惚中犹如一只巨大的老虎卧在河上,令人望而生畏,故称“卧虎桥”。

  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元代成为村落,因村址位于高台之上,北有虎峪山,西北临关沟,有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此外,虎峪山、小虎峪、西石虎等地也都位于昌平区,同样都是因地形地貌呈虎状而得名。

  因谐音而得名

  老虎涧——地处平谷区东部,清代成村,因东山崖上的岩石敲击似鼓声,始称“老鼓涧”,后称“老古涧”,民国间谐音为“老虎涧”。

  虎背口胡同——位于东花市大街北面,形成于明代,因其形状北口狭而南口宽、中部拱如虎背状,始称“虎喇叭口”。清代时因六部之一的户部衙门设在附近而称“户部拉口”,民国后谐音为“虎背口”,胡同现已不存。

  石虎胡同——位于崇文门外大街西侧,据传胡同内曾有凿刻石狮、石鼓的石匠作坊而称“石鼓胡同”,后谐音为石虎胡同,1965年改称“珊瑚胡同”。胡同今已不存。

  卧虎山——位于十三陵出口处的西侧,原称“蘑菇山”,明初在此建陵后,谐音为“卧虎山”,并对东南侧的龙山相对,取“左龙右虎护皇陵”之意。

  因庙宇而得名

  五虎庙——位于崇文区东部,建于明代,庙内塑有三国时期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像,民间称其为“五虎将”,故称该庙为“五虎庙”。清代嘉庆年间庙废弃但地名流传至今。

  老虎庙——位于海淀区东升乡,本是一座关帝庙,庙前有一对石雕动物,左狼右虎,故称“狼虎庙”,后谐音为“老虎庙”。据说它比大钟寺建得还早,故有“先有老虎庙,后有大钟寺”之说。

  老虎庙——位于海淀区花园村附近,因庙而得地名,而今古庙虽废,但有碑刻记述其得名:“西郊多山,亦多古刹,昔丛林间有虎出没,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庙已早倾圮,石虎亦久埋没,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

  老虎庙——位于朝阳区西北部,庙内有一只石虎,俗称“老虎庙”,村名因庙而得名。

  老虎洞

  北京城区内还有五个称“老虎洞”的地方,一个位于东安门大街附近,一个地处阜内宫门口,一个在崇文区的东茶食胡同,另外两个在天桥东边。何为“老虎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古代设置在堤形道路下的横向拱形涵洞,因多有老鼠出没,初称“老鼠洞”,后谐音为“老虎洞”,是古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术语,此后将有这种设施的街巷也称为“老虎洞”。另一说是因胡同内有石雕的老虎,而称老虎洞。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可信,有待考证。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哪些生肖最专情
下一篇文章:春节的由来与习俗古时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