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道
出场专家:王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9月18日我有幸能在观礼台上观看夜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预演。我激动振奋!
我们的新中国就要过60岁的生日了,人们都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内心真挚的情感。看到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来说说我们身边的饮食记忆。
如今提起“营养”二字人们并不感到陌生,很自然就与“健康”联系起来。保持健康,就是要预防疾病、远离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未病的意识在逐渐增强,大众对“营养健康”从无知到关注,这都是因为国家发展强大了,物质丰富了,我们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果腹”年代。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时代,绝大多数中国人只有一个感觉:饿!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人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人”样。记得那时候粮食不足,大家只好吃白薯来代替粮食,因为只吃白薯,很多人胃里返酸水儿,导致后来很多人不再吃白薯。那时候的窝窝头很粗糙,咽下去的时候感觉拉嗓子,小孩子都不爱吃。饥饿是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票证年代”,有啥吃啥 。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食品定量供应,老百姓有啥吃啥。那时我还小,在幼儿园只能吃到白菜帮子,没有油水,孩子们都盼过年能吃到一点油,还有能吃到瓜子、花生,这些在那个年代就是上等的美食。孩子们过年的时候会放开了吃,甚至吃伤食了,玩儿的时候直打嗝儿。后来买食品不用票了,过年的时候不再馋瓜子花生,觉得红烧肉特别香。那时候,猪油拌米饭、猪油夹馒头简直就是上等菜肴。八十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同时,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也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的吃进入了“饕餮时代”,吃啥有啥。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出现在我们身边。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我们家里,也开始不吃肥肉,吃瘦肉,除了肉鱼、虾、各类海鲜也上了餐桌。记得那时候,各家攀比生活好的标准是,炒菜吃完了以后,盘子下面要剩下很多油。这个年代多吃肉、油,随之带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21世纪,开始了“饮食健康”年代。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品味,对食物开始“挑剔”。 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的,鸡鸭要吃一秒钟之前的,鱼肉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的科学饮食观念也增强之后,开始恐惧脂肪,少吃肥肉,转向选择羊肉、牛肉、兔肉等,食物开始多样化,人也不再馋了,会经常听到抱怨说,不知道吃什么好。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做饭时候里面加糙米,对白薯的可怕记忆已经过去,又开始吃白薯……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吃”是个生活中的小事,但中国人“吃”的改变,正反映出我们国家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