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用长竹条轻轻一挑,一张硕大薄面皮就翻了个身,安安稳稳地落在铁板上,待到两面都烙熟了就挑入篮内,合格的烙馍要不焦不破不变形,这样的技艺在徐州也只有几位老者才会……
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那位活了八百年高寿的彭祖老人家,未能庇佑徐州免于战事天灾,倒是留给了徐州满城典故,遍地美味,传承数千年之久,古风依旧,风味不减,也足见其“烹饪之乡”的非凡实力。
汤:一汤换一国
一早就赶赴徐州城里人气最旺的“马市街汤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面前的这一桌子满满当当的美食,还是让我们目瞪口呆。兼具了味道先暂不表,每一道美食还能讲出一堆的神乎其神故事来,让人就着典故回味美食。
汤,乍看上去貌不惊人,颜色灰扑扑的,质地粘糊糊的,根本看不清其中的成分,用勺子一搅,立刻就会香气扑鼻,看到里面深藏的宝贝——鸡肉、猪软骨、猪肘和麦仁等,据说有十几种配料,有时候还可让店家打上一个鸡蛋,让蛋花在汤碗里散作诱人的金丝,与各种作料缠绕在一起。初尝第一口,浓烈的花椒香味让味蕾瞬间苏醒,而后就是炖了二十几个小时的鸡肉醇香,还有麦仁的清新糯软,连喝了两碗都意犹未尽。
汤,音同“啥汤”,得名于乾隆皇帝询问汤名时候,厨师的一句戏言。而它真正的源头则是彭祖发明的“野雉羹”,当年彭祖正是用此汤为帝尧调理身体,功效显著,被赐为“天下第一羹”,还因此而封了彭祖徐州作为他的大彭国,可谓“一汤换一国”。
有趣的是,在徐州卖汤的店有很多,口味也各家不同,家家都称其口味正宗,但是徐州人呢也不计较真假,只要好喝味正都来者不拒。所以,早餐时分穿越大半个徐州城买一碗对味的汤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呢。
烙馍:千年前的“快餐”
徐州烙馍,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自成一格。用未发酵的面团,纯用手工擀面杖擀成一张极薄的大圆面片,然后中间突起的“鏊子”上两面烙熟,吃起来硬韧可口,嚼劲十足。
我们在徐州的几顿正餐中,都能看到烙馍的身影,可见已被视为徐州特色的主食了,而观看烙馍的制作过程更是一种视觉享受——用长竹条轻轻一挑,一张硕大薄面皮就翻了个身,安安稳稳地落在铁板上,待到两面都烙熟了就挑入篮内,迅速划成几片就可上桌。一张合格的烙馍要不焦、不破、不变形,这样的技艺在徐州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老者才会……
快则2分钟就可以做上一张饼,再炒上一盘辣椒炒粉丝,或者是脆脆的馓子,用烙馍卷着吃,外韧内香,更是妙不可言。古人有一首描写徐州烙馍的打油诗:“像似圆脸扑粉样,裹荤卷素饱饥肠。白面调水烙为馍,最好泡碗羊肉汤。”
烙馍看似简单,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楚汉相争时,可谓是一种2000年前的军队快餐。相传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拥戴。为了能让行军途中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既简捷快速又方便实惠的面食——烙馍,而那个烙馍的铁板“鏊子”,最初也是从士兵的铁盾发展而来。
地锅鸡:极品农家味
初端上来的时候,我们还以为就是一般的干锅,硕大的铁锅里有着香辣扑鼻的红烧鸡块,配着其他蔬菜,一起浸在已收成膏状的浓汤汁里,色泽诱人。而与别处干锅不同的是,徐州的“地锅”边缘还有一圈大小均匀的长形面饼,一半在锅檐,一半则浸在汤汁里。
搛一块入口,顿时了解了其中奥秘,面饼的上一半香脆而另一半软糯,两种口感在一种食材上同时体现,相得益彰。听了徐州朋友的介绍才知道这是徐州另一大招牌菜——地锅鸡配龟打。
地锅就是在农家用泥临时做的锅台上支起的铁锅,正宗的地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餐馆中就直接用铁锅代替,口味倒也不差,而龟打就是刚才看到一圈面饼,将面团手工拍打成龟背大小后,直接放在锅内壁烙熟,一半要浸到汤汁里,才能有一饼两吃的口感。
现在徐州的地锅又兼备了火锅的吃法,常常一桌人就只需要点一份地锅,吃完龟打后可以再加,而里面的汤汁可以用以涮蔬菜肉类,足可见美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