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文化 >> 浏览文章
拜城盐碗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更新时间:2008年03月02日    关注度:     【字体:

“村里有一家人做饭不用放盐,羊肉炖好了盛到碗里用筷子拌几下就有盐味了,因为这家人的碗是用盐块加工出来的!”用盐做成的碗?偶然间听到这个故事时,“盐碗”便一下子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我的印象中,它应该雪白光洁、晶莹剔透。可是当有机会见到真正的“盐碗”时,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同时也庆幸自己又增长了见识。盐碗看上去和普通石块打磨出来的碗盘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就是吃饭时不用加盐,这就是拜城的“盐碗”。

  初见盐山

  盐碗的诞生,缘于那座高大的盐头山。盐碗的主要原材料为岩盐,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西北的这座盐山,高耸巍峨,绵延数里。

  据介绍,拜城县还有许多座类似的盐山,全县盐储量在134亿吨以上。

  盐山上有一个盐厂,他们采用引水冲刷的方法,把水管引到山顶上,喷水溶化盐,工人们只需要在山脚下围几个盐池,被拦截的盐水经过晾晒就能收获盐。

  通过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盐厂每年生产工业和畜牧业用盐4000吨左右,效益不错。

  从拜城县城出发,走了大概有7公里,远远便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土山,看起来毫无生机和灵秀可言。

  顿时,失望让我没有了走近盐山的愿望,难道我朝思暮想的盐山就是这样?在我的心中,它起码也应该是洁白的,圣洁的。

  就在我暗自失落之时,车子突然停住,借助车的惯性,我的头撞在了前排座位上。

  一抬头,我突然被眼前的景色给“镇”住了——只见整个山体在常年雨水的冲刷下嶙峋狰狞、张牙舞爪,似一条将要挣脱束缚、腾空而起的巨龙!

  巨龙的腹部是整块的白色盐晶体,犹如一堵不规则的墙,在山腰形成了一个个高大的盐晶体峭壁。

  仰头望去,整个盐山的高度大概在100米以上。满身遍布着奇形怪状的锋利武器,让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总担心一不小心会被倒挂在山上或者被“盐刀”、“盐锥”、“盐剑”刺中身体。

  原来,塔里木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随着地壳运动,地势增高、海水退去之后,给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矿物质。造山运动又将埋藏在地下的盐矿暴露了出来,形成了拜城县的盐山。

  盐山地层下上千米都是厚实的盐层,整座山的含盐量在80%以上。

  盐山之所以给人一种“土山”的印象,是由于雨水溶解了山体表面的部分盐分,盐顺着水渗入山体,或直接流向了山下的盐池,而土石与未溶解的盐形成的混合物则留在了表面上。

  历史变迁

  这里的岩盐板结状态好,坚固耐用,易加工制作成器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先民一直就有用岩盐制作食具器皿的习惯,如放置食品的隔板、面板、盆、碗、碟等。

  用岩盐当食具无论生食熟食都不需再放盐,放入器皿搅拌即可食用。盐碗还具有耐储存、使食物味道鲜美的独特功效,因而兴盛一时。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丰富,盐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解放前后还出现在拜城、托克逊、亚吐尔一带,到了近期,几近绝迹。

  山脚下的吐孜贝希村(维吾尔语,盐头山)老人们讲,在解放前盐碗尚还盛行。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贵客,主人都会拿出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盐器皿来盛饭招待客人。

  “过去这东西嘛,太贵重了,用不起!”村干部吐尔逊·肯吉说。因其太易消融,寿命有限,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不久便会壁穿而毁。

  所以在使用时要格外珍惜,况且制作盐器皿又费时费工,价格自然不菲。

  到了解放以后,各类物资供应充盈,盐碗就渐渐淡出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要求食用碘盐防止地方病发生,这也是盐碗逐渐消失的因素之一。

  岩盐器皿制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来做工逐渐精美,文饰华丽、用料考究,但也仅在上层社会流行。

  岩盐器皿制作,证明了古代的先人们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用具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生活、改善生活,为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也为后人留下一份记忆。

  永不消逝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45岁的吐地·艾山家,当我要求看看他的“宝贝”盐盘子时,吐地·艾山腼腆地一笑,转身从屋里拿出了一件古铜色的大圆盘小心翼翼地放在我面前,说是专门用来盛手抓肉的盘子。

  在他的示意下,我用手指头蘸了一下盘子放到嘴巴里,果真有一股咸咸的味道。

  吐地·艾山是吐孜贝希村目前唯一知道岩盐食具制作工艺的人,由于这种食具制作工续多、成本高,又无市场需求,因而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他用盐块制作盘子的手艺是家传的,但已多年没再制作此器物。

  在吐地·艾山的介绍下,我们大概了解到,制作盐盘子的方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先在盐山上找到大块的盐块,然后用专用打磨工具按照想要的形状雕磨,直到成型就算成功了。

  “盐山上的盐块虽然很结实,但缺点是盐太脆了,还含有泥土等杂质。因此,要想找到一块适合制作器皿的盐块是很不容易的。山腰部位的盐质地虽好,但因为没有切割工具,根本无法开采。还有山上随时都可能塌方,几乎没有哪个村民敢接近盐山的峭壁部位。另一方面做盐盘子费时费力,年轻人也没有人喜欢学,怕麻烦。”吐地·艾山神情黯然地说。

  农忙时,吐地·艾山是农民;农闲时,他便成了盐厂的工人。他说自己祖祖辈辈守着盐山,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痴爱这里的盐和这里的山。

  可是既然盐山到处是盐,植物怎么生长呢?这里的农民又是如何种庄稼的?“这就是我们先民的智慧所在!”村干部吐尔逊·肯吉自豪地说。

  原来顺山而下的渠水是四季长流水,它就如同一个屏障,围着盐山脚下堆积的泥土绕了半圈,然后进入了村庄。

  盐山脚下的泥土经过多年洗涤,含盐量已经极少,因此渠水中的盐分也不高。

  这种耕作模式似盐碱区域的排碱模式,所不同的只是渠水既是排盐渠,又是灌溉和村民们饮用水的来源。

  “带上一个水桶,盐山下面打一桶水回来,水也有了,盐也有了。打馕嘛,咸盐修的馕坑子,馕好了,盐也有了。” 吐尔逊·肯吉幽默地说。

  回县城的路上,我一直在为“盐碗”没有传人而忧心忡忡, 难道这样一个民族手工艺品就要消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大概是看出了我的担忧,同行的县委宣传部的干部说:“你不用杞人忧天啦,磨制盐器皿的手工艺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会失传的!”

  这个消息使我心里豁然开朗,不管怎么说,盐碗的使用虽已尘封,但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还是值得注意和探究的。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狼吞虎咽品尝荞麦面
下一篇文章:豆腐的起源刘邦的孙子刘安炼丹不成做出美味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