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8月13日电(记者何丰伦)随着葡萄、龙眼大量上市,不少人热衷于采摘葡萄、龙眼,酿制“葡萄酒”“龙眼酒”,“纯天然”“无公害”成为“自酿族”挂在嘴边的骄傲。但食品健康营养专家提醒:自酿酒往往存在甲醇超标、微生物和细菌超标等问题,安全隐患不可小觑。
——老牌“自酿族”大多凭经验
南宁市昊然风景小区居住的家庭主妇胡丽旻自己酿了两个多星期的葡萄酒,乐滋滋地宴请朋友们后,聚餐的客人们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急性肠胃炎。医生详细询问发病前后的状况后判断:都是“自酿酒”惹的祸。
广西食品健康营养协会副秘书长禹爱群告诉记者,不少“自酿族”都是凭经验办事,不会太在乎采摘后的加工环节如何控制。
——新派“自酿族”热衷互联网分享
记者随机采访表明,与60岁以上“自酿族”相比,20-40岁之间的“自酿族”更加追求新奇、时尚,酿葡萄酒的时候加入玫瑰花,酿龙眼酒的时候加入草莓……
不过,新派“自酿族”的主要工艺是通过网络检索和微信朋友圈分享获得的。一些微信圈里更奇葩地表示:可以将山龟、蛇、海马常年浸泡药酒,然后将药酒与葡萄酒勾兑,加入红玫瑰成为“情人夜酒”。
——专家提醒:不少“自酿族”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禹爱群告诉记者,从自己在各地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的抽样调查表明,超过九成以上的“自酿族”完全没有全程安全意识,不知道酿酒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自酿”的酒类就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糖分如何监控,酒精指标如何检测,原料发酵过程如何选择等,这些都是“自酿族”的盲区。尤其是自酿族往往只注重采摘的新鲜程度,不懂得事前如何对酿酒器具进行深度消毒,酿酒需要选择专用酵母,酒精发酵过程中如何控制温度,酿酒过程应该全封闭消毒等。
专家对自酿酒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在酿造之前选择好的容器进行消毒,二是酿造过程中注意容器和果汁的容量,三是严格降低其它菌种在发酵过程的产生,四是储存过程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储存时间。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何克新说:“最重要的是,饮用也应该‘浅尝辄止’,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可能导致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