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除了粽子的款式和口味,人们关心的还有安全。近年来,一直有粽子皮也就是粽叶是用硫酸铜浸泡过的 “传说”—硫酸铜溶液遇到含有食盐的食品,会生成黄色的络合物,和蓝色的硫酸铜相遇显出绿色,让老旧的粽叶变得鲜绿起来。
粽子的加工制作过程中该不该加入硫酸铜?对此有人表示肯定,指出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有硫酸铜的身影,那么硫酸铜就是食品添加剂,可以添加进食品。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虽然国家相关标准里有硫酸铜,但硫酸铜只是作为加工助剂,只能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添加,需要严格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比如硫酸铜就只能用于加工葡萄酒和皮蛋,对食品中多余的蛋白质、果胶、单宁多酚类物质进行澄清,或螯合金属离子等这些引起浑浊沉淀的成分,这和能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的添加剂还是有区别的。
因此,硫酸铜不能用于粽叶的“染色”,对于粽子就是不可以添加的物质。其实,粽子中的硫酸铜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很相似,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牛奶中绝不应该出现三聚氰胺,粽子里也不该出现硫酸铜。可是违法的食品经营者却不这么想,老旧的粽叶发黄发黑,泡一下硫酸铜“返青”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往往依据标准执行,对标准规定限量的物质是否超限进行检测,而对于硫酸铜、三聚氰胺这样“不讲规矩”的不可添加物质,一般常规的产品抽检中是不会去涉及的。要将这类物质纳入常规检测项目,往往要等它们被曝光后,毕竟非添加物质成千上万种,“按规矩出牌”的检测者是猜想不到一个食品里究竟藏着什么非添加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