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莹莹
“人年轻时最大的资本就是社会对你的宽容和信任。所以即便资源不多,年轻人也应该做一点事情”
2011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三学生吴恒看到了一条新闻:多地利用牛肉膏和猪肉下脚料这两种原料制作牛肉。“把食物原材料变成另一种食物原材料,多么荒诞!”更大的刺激在于,10块钱一盒、堆满了牛肉的盖浇饭是吴恒的最爱。
让人心痛的食品安全问题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当自己成为受害者时,才觉得事情并不遥远。
“怎样才能让人快速知晓出现了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历史系学生吴恒擅长收集数据、做调查报告。在网上发帖征集志愿者时,一个学IT的朋友提出:搞一个网站。有了技术支持,单纯的报告设想走向立体网站。2011年6月17日,“掷出窗外”正式上线。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发表了小说《屠场》。作者在一家肉食加工厂潜伏8个月后描写了加工厂的恶心场景,小说热销全世界。正在吃早餐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书时“大吃一惊,跳了起来,把嘴里还没有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并将盘中的一段火腿掷出窗外”。此后,美国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诞生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于吴恒来说,“掷出窗外”是一种态度。“消费者弱势而分散,但当他们有了觉悟采取一个强硬态度时,大家的拒绝购买可以成为独立于政府监管之外的力量。对那些出问题又不反省的企业,这种力量更为强大。”吴恒总结说,对问题食品说“不”很重要。
进入“掷出窗外”网站,你可以根据地区、食品名、关键词进行查询。如果您来自北京,建议关注粽子、自来水、猪肉等食品的安全问题,相关报道有431篇;假如你要买枸杞,最应小心的是硫黄熏制和农药残留。
在“掷出窗外”的制度设计中,所有网友都可以进行内容补充,后台程序会辨别链接来自权威媒体还是其他渠道,只有来自媒体官方网站的信息才会通过审核。
为什么采取新闻报道列表的形式、而不直接设立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吴恒有自己的考虑:租赁的廉价服务器让脆弱的网站经不起黑客的攻击,不单列品牌也避免了“悬赏公关”的嫌疑。
“我并不认为列黑名单就存在勒索嫌疑,而是觉得一个具备足够公信力和技术力量的机构去做更合适。”吴恒认为,“掷出窗外”的公信力足够,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去做防护。在他看来,公众对网站的信任很大程度源于他的出发点和学生身份,而人人都能参与的设计也能够杜绝选择性曝光。
“人年轻时最大的资本就是社会对你的宽容和信任。所以即便资源不多,年轻人也应该做一点事情。”吴恒说,消费者本不需要掌握技能去识别食品是否安全,但因为种种原因达不到这样的状态,就必须有人去做这些事情。
因为这个网站,吴恒认识了很多公益界的人士,发现各个领域都有人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这一发现给他的人生道路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样因为办网站,本应2011年毕业的他赶不上论文进度延期了一年。找工作的时候,不少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中有几家因为和食品相关,被吴恒忍痛拒绝了:“其实有一些是我蛮喜欢的企业,但既然做公益,就得切割清楚利益关系。”
最后,吴恒成为了上海当地跑食品条线的一名记者。既不是新闻专业也不是食品专业的他,笑言自己有了“三折股为良医的感觉”。“学历史对我影响很大。历史并不为了纯粹记录,总希望为现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或者为明天提供思路,这和新闻一脉相承。我希望有一天做一个历史学者,而不是关注消费者和记者本不需关注的领域。”
这段时间,“掷出窗外”网站每天的访问量是五六千人次,比高峰期100万人次的日访问量相比下降不少,但吴恒觉得这将是种常态。
“这毕竟是一个收集信息的平台,而且都是负面信息。我们提出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他解释说,假如你觉得食品安全没有严重到影响自己的生活,你一定要来看看这个网站,它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是一个问题。看了以后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多、离自己那么近,目的就达到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他和网站抛“砖”,就是希望引出解决方案的“玉”。
最近一年,吴恒总结了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观察、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集结成书。这本与网站同名的《掷出窗外》预计在4月出版。他给自己的定位不是专家,而是问题食品的受害者、关注这一问题的消费者。
回顾3年的历程,吴恒觉得动手去做比什么都重要。“你发现问题,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去改变,在做的过程中去完善,比瞻前顾后想出完美方案强。”
他说,所有经历都将成为自己的积累,做点事是出于年轻人的责任感,并不为了追求影响力。至于结果,他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