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传播高峰之际,暂停活禽交易,是有必要的,但永久禁止还当慎重。
北京市近日确诊了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患者是一名7岁姚姓女童,父母以收购、宰杀、贩卖活禽为业。
眼下,活禽的生产和贩卖成为了高危行业,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地方,发生的禽流感病例都被怀疑与活禽直接或间接接触有关。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强化对活禽产销链条的监控,尤其是对从事活禽贩卖的商贩——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在大兴黄村,虽然相关部门曾禁止一些商家进行活禽贩运,但管理的人睁只眼闭只眼。一些鸡贩们在当地租房贩鸡,已有很多年。
没有需求就没有交易,活禽交易市场难以根除,和国人食用活禽的习惯直接相关。现在,食用活禽的习惯遭遇禽流感,就出现了选择的两难。是改改这一习惯,还是强令禁止,抑或通过其他途径化解这一矛盾,值得探讨。
在许多国家,并没有食用活禽的习惯,例如美欧等国,基本以冷冻肉制品为主,活鸡活鸭是看不到的,现杀现卖更是没有。事实上,冰鲜的鸡鸭肉,营养并不逊色,其口感也比现杀要好。国人对于活禽消费的偏好,并无科学依据,且加大了禽流感传播的风险。
但是,这并不是说,活禽交易因此就该完全禁止,毕竟作为一种饮食习惯,我们不能轻易打上陋习的标签。就如日本人吃生鱼片,西方人吃不熟的牛肉一样,作为一种民众自由,应得到尊重。其实,民众通过选择活禽,而防止病死家禽和过期肉食流入餐桌,这也是一种自保,在目前食品安全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并非没有合理性。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禁止,不是解决办法,而且可能让活禽交易转入地下,更加大了禽流感风险。
禽流感传播高峰之际,暂停活禽交易,是有必要的,但永久禁止还当慎重。当然,为防范风险,政府在日常监管中,也应对活禽交易作出限制和规范,加强防疫监管等。例如香港在允许活禽交易的同时,实施“日日清”制度,零售摊档不允许留活鸡过夜,同时加强对活禽的巡查和抽检。这些措施既保证活禽交易的安全,也尊重了民众消费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国华(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