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轶笛
“某粉状产品,居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加起来不到50%,很想问:一个低水分产品,50%以上固体是什么带来的?某豆浆粉产品,配料表上只有"大豆"一个原料,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却只有16%,很想问:大豆蛋白质含量至少有35%,若不加其他配料,怎么变成16%的?”日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微博上描述了这样一个怪现状,引来了众多网友讨论。
今年1月1日起,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营养成分表后才能上市销售。这一规定,依据的是原卫生部出台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不过,记者在超市里调查发现,有些食品的营养标签的确让人有点“看不懂”。
算算营养成分有些食品货不对版
营养标签就像是一把“营养秤”,能够让消费者迅速了解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记者近日走访了杭州的一些超市,发现今年1月1日之后生产的预包装食品,基本都标示了营养标签。不过,如果对照这些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却能发现一些“货不对版”的情况。
在超市销售的一款黑芝麻糊的包装上,在配料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黑芝麻,其次才是大米、麦芽糊精和食品添加剂“纽甜”(一种甜味剂)。按照规定,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黑芝麻在配料中应该是含量最多的。
一般说来,黑芝麻的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脂肪含量约为45%,而大米的蛋白质含量约为6%-8%,脂肪含量极低。麦芽糊精的蛋白质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黑芝麻加得多,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就比较高。
但是,对照这款食品的营养标签,每份40克的黑芝麻糊中,蛋白质含量3.6克,占总重的9%,脂肪含量为5.2克,占总重的13%。通过简单的估算,黑芝麻在这款黑芝麻糊配料中的含量,可能并没有大米多。
在一款鲜牛奶的外包装盒上,商家称产品“高蛋白”。在其营养成分表中,每100ml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为3.4克,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为6%。而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100ml的蛋白质含量10%营养素参考值(NRV),才能称高蛋白或富含蛋白质。
印在包装上的一些看起来“健康”的词语,对比营养标签,也显得不太“实诚”。一款梳打饼干的外包装上写着“清淡”、“不油腻”,但对照这包净含量100克饼干的营养标签,每100克脂肪含量20.1克,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为34%。也就是说,一天吃上一包这样的饼干,相当于一天脂肪摄入正常量(不超过60克)的三分之一。
一包方便面落肚吃盐大大超标
普通消费者怎样才能读懂营养标签,并通过营养标签去选择食品呢?记者请教了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博导李铎。
“营养成分表左边第一栏为营养素名称,至少应该包括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四种核心营养素;中间一栏是每一份食品中,能量和各营养素的具体含量,一般是100克或100毫升,根据净含量,就能算出整袋、整瓶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李铎教授介绍。营养成分表右边一栏,也就是英文缩写“NRV”,是指“营养素参考值”。
《通则》的附录中标明,成年人一天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参考值,能量8400千焦、蛋白质60克、脂肪不超过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钠2000毫克。“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标示每100克(或毫升)食品的营养素含量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而营养素参考值相加达到100%,就意味着这种营养素一天的摄入量,已经足够了。
举个特殊一点的例子,记者采购的一包方便面的标签上,注明每100克中钠的NRV值为120%,这就意味着,这一包121克的方便面落肚,这一天吃的盐,就已经远远超标了。
李铎教授说,会看、会用营养标签,可以帮助消费者尽可能地均衡摄入营养。采购食品时,对于脂肪和钠等,应选择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较低的食品;对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等,则应选择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较高的食品。在日常安排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时,可以参考一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可以下载一个营养素计算软件,评价一下营养素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