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砷含量超标易致癌 糙米有营养也别多吃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年11月13日    关注度:     【字体:

 曾几何时,人们都把吃上精米白面作为生活富足的标志。不过,当温饱不再稀罕,人们又追求起糙米来。 

  糙米是水稻去除谷壳之后的产物,其表面还有一层皮,含有很多纤维,所以很影响口感。把这层纤维去掉,就得到了精米。去除的这层东西就是“米糠”,一般占糙米总重量的7%左右。米糠虽然不好吃,但其中含有现代人饮食中很缺乏的膳食纤维,还有相当多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丰富的抗氧化剂。此外,它还有含量不低的油。这些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与动物油相比,当然算是“健康”的油,对于心血管健康相当有好处。 

  从营养价值上来看,不好吃的糙米的确比好吃的精米更加健康。因此原本只拿来用作动物饲料的米糠,如今早成了“宝贝”,被开发成各类“糙米”保健食品。日本、中国都出现品种繁多的用米糠制成的“功能食品”。 

  不过,学术界对于此类产品的评价却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最大的分歧,在于米糠成分中的无机砷。 

  水稻生长在水中,因此它富含砷。砷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天然水中更无法避免,不同水质中的砷含量各有高低。大米也是以水稻为主食的人们摄入砷的一大来源。但砷实际上是一种对人体有害无益的半金属元素,尤其是无机砷,曾被科学家称为“第一类致癌物”,因为砷的致癌性已证据确凿。孟加拉国便曾经发生过几万人砷中毒的事件。 

  对于人体而言,砷的摄入量越低越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安全标准”,是每人每天每千克体重不超过2微克——即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砷摄入量不应该超过0.12毫克。 

  那么,水稻中的无机砷含量有多少呢?学术文献中显示的测量数值,与水稻产地、种植方式均有关,相对而言,中国大米中的含量还不算高。中国制定的大米中无机砷的含量标准为每千克不超过0.15毫克。考虑到人们一天吃大米很难超过800克,这个标准应该说比较合理。在大米食用量不大的欧美地区,其实对此并没有作出规定。 

  一般而言,精米中砷含量较低,糙米中比较高,而米糠中的含量能够超过精米10倍以上。米糠提取物在提取“有效成分”的同时,自然也把砷给提取了出来。2008年《环境科学与技术》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检测了5种美国和日本市场上的“米糠提取物”中的无机砷含量,结果均达到每千克含量0.61-1.9毫克。这明显超标了。 

  “米糠提取物”是各种“米糠保健品”的招牌。研究者说,一般商家推荐消费者每天食用20克左右,也就是说,从中摄取的无机砷总量大概在0.012-0.038毫克之间。虽然这个含量没有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安全标准”,但考虑到人们可能还不得不从其他渠道摄入砷,所以这个量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然,糙米中的砷含量并不比精米高太多,而糙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对于健康有积极作用,到底是吃糙米还是吃精米,其实也取决于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如何权衡。云无心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食物过敏成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约3%过敏反应由食物诱发
下一篇文章:网传盲饮难分雪碧可乐 10人测试9人分辨不出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