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功能饮料要人命?市场混乱 孕妇儿童最好别喝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年11月06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喝功能饮料会致人死亡?这并非危言耸听。近日,一名14岁的美国女孩就因饮用了两罐名为“怪兽”的功能饮料,导致心脏骤停,6天后不治身亡。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显示,死因是咖啡因中毒致心律不齐。 

  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大洋彼岸的这一消息,让国内众多功能饮料的拥趸顿时慌了神。这一事件也将功能饮料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今年初,功能饮料龙头品牌红牛“非法添加门”闹得沸沸扬扬,而当时功能饮料的安全性问题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功能饮料是保健食品还是普通饮料?是否人人都能喝?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遍布各大超市、街头百货店里的功能饮料,身上隐藏着太多的未知。 

  ●案例 

  两罐功能饮料夺人命 

  这名14岁的少女,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在24小时内,她喝下了两罐大约680毫升的“怪兽”牌功能饮料,不曾想,这一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却让她断送了性命。喝完饮料后,少女突然昏迷,家人将她紧急送往医院,但回天乏力。 

  医生的诊断报告显示,该少女的死因是咖啡因中毒导致心律失常,使得其原有心脏瓣膜病症复杂化。而“怪兽”功能饮料每罐咖啡因含量为240毫克,14岁少女正是在喝了两罐“怪兽”功能饮料后才出事。 

  为此,少女的家人将“怪兽”饮料公司告上了法庭,指认这一饮料关联女儿死亡,生产者没有就这种产品可能构成的风险提醒消费者。诉讼文件显示,两罐“怪兽”饮料含咖啡因480毫克,相当于14听340毫升“可口可乐”饮料的咖啡因含量。 

  除了被指控导致上述少女死亡,“怪兽”饮料还陷入了其他的类似纠纷中。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10月2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已接到5起死亡报告以及1起诱发心脏病发作的报告,可能与饮用“怪兽”功能饮料有关。 

  事实上,功能饮料致人死亡早有先例。2008年,英国一名叫杜兰的男子上夜班时死于心脏病。死亡报告显示,其死因可能与每晚喝过量的功能饮料有关。 

  病理学家称,杜兰心脏肥大,其死亡可能与摄入过量咖啡因有关,而其常喝的功能饮料恰恰含有大量咖啡因。“尽管一天喝4罐功能饮料对正常人来说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杜兰这种体质的人,咖啡因之类的刺激物质可能引发心脏病。” 

  ●探因 

  咖啡因成罪魁祸首 

  “美国功能饮料喝死5个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号称具有提神、补充能量等效果的功能饮料,为何却被贴上了“致人死亡”的恐怖标签? 

  矛头首先指向了功能饮料中的“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对大脑皮层具有直接兴奋作用,能够暂时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然而,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博士陈祖辉表示,如果饮品中含有咖啡因,偶尔喝喝可以提神,但要适可而止。如果长期饮用,每天超过200mg以上,对身体健康肯定不利,可引起急躁、紧张、震颤、失眠和头痛等症状。 

  “人摄入咖啡因后会出现兴奋、心率增快等症状,但一般不会致人死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刘永民表示,案例中死者生前患有心脏瓣膜病,而原有心脏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据刘永民介绍,有心脏疾病等基础病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摄入咖啡因。而正常人对咖啡因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在摄入咖啡因后感觉心悸、心慌,应躺下休息,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咖啡因的确有损人体健康。人体对咖啡因的吸收率高达99%,这些咖啡因被传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能刺激中枢神经,并会引起系列效应,如加快排尿,易出现脱水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此外,还可能导致记忆力衰退、诱发失眠等。 

  据了解,成人摄入咖啡因的每日推荐量在200毫克以下,而美国“怪兽”功能饮料一瓶就含咖啡因240毫克,含量极高,一瓶就超过了200毫克的限制。 

  ●提醒 

  孕妇儿童最好别喝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副教授介绍,各类功能饮料的功能有一定差异,但不可认为其对身体健康或疾病防治方面有很大作用。在饮用前必须先了解其添加成分、主要作用及适用人群。 

  “因为大多数功能饮料含有一定的糖分,所以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肥胖、血糖偏高、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陈超刚表示,一些特殊人群要尽量避免饮用具有刺激性的功能饮料。而且,功能饮料不能代替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更不能代替普通的白水。 

  据介绍,一些功能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对心脏有刺激作用。此外,功能饮料中的钠等元素还可能增加机体负担,造成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等负面影响,所以,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群最好别喝。 

  针对众多学生成为功能饮料拥趸的现状,专家表示,少年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身体发育尚处不完全,且需要充足的睡眠,饮用功能饮料可能影响身体正常发育,过量饮用还会超过孩子消化系统和肾脏、肝脏以及神经系统的承受能力。 

  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营养中心主任齐可民指出,功能饮料中大多含有防腐剂或者各种食品添加剂。适量的防腐剂对正常人的健康不会产生危害,但儿童若大量饮用功能饮料,会导致防腐剂不能及时被分解和排泄,蓄积在身体内,损害健康。 

  而孕妇也应避免喝功能饮料。有些饮料尽管标注了服用量和不适宜人群,但其标注的不适宜人群仅是少年儿童,并没有标注孕妇等其他禁忌对象。据了解,若是孕妇每日摄入超过150mg的咖啡因,会增加流产和婴儿体重不足的危险。 

  营养专家提醒道,不能将功能饮料当做日常饮品。因为含有电解质、葡萄糖、牛磺酸等的功能饮料,主要适合运动出汗后的人群。在饮用功能饮料前一定要关注其包装标签,而饮品注明的如“每日两罐,开盖即饮”的每日食用量为限制量,消费者应遵循,饮入过多,极易引发肥胖、糖尿病等。 

  ●市场 

  功能饮料市场混乱 

  近年来,各种功能饮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功能饮料的质疑从未间断,这主要源自对其安全性的困惑。困惑的背后,是功能饮料市场呈现出来的一片乱象。 

  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标准制订负责人李羽楠介绍,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并没有“功能性饮料”,只有“特殊用途饮料”——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 

  李羽楠强调说,“不能认为功能饮料就是带有保健作用的饮料”。不过,在超市柜台,运动饮料、纤维饮料、维生素饮料等各种功能饮料宣称具备“补充体液、增加营养、消除疲劳”等功效。其中,不乏一些功能饮料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功能饮料的法规,因此这一市场监管有些混乱。”营养专家霍军生表示,功能饮料处在保健食品、特殊营养食品之间“两不管”的真空地带。“没有申报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监管机构不理睬它;没报名参加特殊营养食品,卫生行政部门也不会按照标准去抽检。因此,处于无约束状态的功能饮料,难免存在一部分违规产品。” 

  记者在市场上走访看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多种功能饮料,并没有标注适宜人群和相关注意事项。对此,霍军生表示,当务之急应该规范功能饮料市场,国家要尽快出台关于功能饮料的相关法规。此外,商家最好在饮料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哪些人不能喝等。 

  有专家则指出,一些功能饮料声称能清热下火,还在饮料中添加中药材成分,而这已经涉及医药保健品的范畴,需要卫生部门通过严格临床试验,才能判定是否有这种效果,可不少饮料根本没经过卫生部门审批,卖的是饮料,却按照药品保健品的疗效来宣传,这绝对是违法的。 

  健康小贴士 

  功能饮料分类和适宜人群 

  维生素饮料: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等,这些维生素对于调节身体代谢、清除自由基及抗衰老有一定作用,适合营养摄入不平衡、肠胃功能不适以及需要补充维生素C的人士。 

  矿物质饮料: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钾、钠,有的含有铁、锌、钙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有助于改善体内环境矿物质衡,增强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适合喜欢运动、易疲劳者。 

  运动饮料:含有多肽、氨基酸、糖、钠、钾等电解质成分,能及时补充人体因为大量运动、劳动出汗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使体液达到平衡状态,适合高强度运动、夏日运动、出汗多者。 

  益生菌或益生元饮料:补充益生菌,促进人体肠胃中有益菌生长,助消化,防治便秘,适合久坐便秘、老人和消化不良者。有的功能性饮料加了咖啡因、牛磺酸等特殊成分,对易疲劳,脑力或体力消耗大的人士而言,如果饮用后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可不妨选择饮用,但每次饮用不可太多,适可而止,否则易造成依赖性。记者 赵兵辉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主妇嫌米脏每次淘数遍 洗掉营养成分致全家患脚气
下一篇文章:巧除煎炸时的致癌物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