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蟹钳里塞人造肉迷惑顾客 商家对仿生食品秘而不宣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关注度: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被顾客指有欺诈嫌疑的蟹钳年糕

  在六个巨型蟹钳的映衬下,这盘售价在36元的香辣蟹钳年糕显得格外诱人。但等食客准备入口时却发现,这蟹钳内并非是蟹肉,而是一种仿生蟹肉,也就是俗称的蟹肉棒。近日,本报114新闻热线接到市民反映称,在城隍庙的一家饮食店用餐时吃到的蟹钳竟是人造食品,店家没有明示,有欺诈嫌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在餐饮中确实运用到了不少仿生食品,但为了能让人产生一种“物美价廉”的错觉,不少店家在销售时并没有明确标明,给顾客造成了误解。

  事件:仿生肉充蟹肉

  上周末,孙先生带着外地来沪的大学同学去了城隍庙。同学想尝尝上海特色小吃,于是孙先生便带他们进了城隍庙一家规模不小的餐饮店。这家店是敞开式的餐台,一些样品菜式摆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孙先生等人也就如此点单。同学从内地过来,对海鲜类的食品比较感兴趣。孙先生一眼看到,在餐台的正中央,有一盘名为蟹钳年糕的菜式色泽艳丽。 “蟹钳一个个都很大,看上去里面的肉也十分饱满,应该味道不错。 ”孙先生于是点了这道菜。

  坐下来不久,服务员就把蟹钳年糕送了上来,孙先生等人迫不及待地就开吃。按照习惯,孙先生会在蟹钳的两头各咬一个口,再用筷子将里面的肉捅出来,可那天奇怪的是,当他夹起一个蟹钳,还没用上牙齿咬,蟹钳里的肉就完整的、滑溜溜的,自己掉了出来。孙先生一看,蟹肉非常光滑,而蟹钳内也不留一丝残余。 “这肯定不是真的蟹肉。 ”孙先生心下生疑,于是找来服务员询问。服务员听了后也毫不讳言:“这是仿生蟹肉。 ”

  仿生蟹肉不就是蟹肉棒吗?孙先生有些忿忿:“商家在销售的时候不讲清楚,给顾客造成误解,有欺诈的嫌疑。 ”

  店方:价格决定真伪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城隍庙的这家餐饮店,虽然不是周末,但由于城隍庙是上海一处知名景点,中午前来就餐的顾客并不少。为了能让客人直接看到菜品点菜,店家在醒目的位置放置了餐台,上面陈列着各种菜式,顾客看后可以直接到账台付款然后凭票取菜。而市民投诉的这盘香辣蟹钳年糕就被放置其中,一旁的服务员热情地向食客推销。在一旁的价目表上,这盘菜价格为36元一例。

  见记者有兴趣,一旁的男服务生立即上前询问并向记者介绍菜肴。当被问及蟹钳是哪种螃蟹的钳子,这名服务生一下子无法表述,只是说就是一般的蟹钳。当记者进一步询问为何里面的肉看上去和普通蟹钳不同时,这名服务生才吞吞吐吐地表示里面塞的是蟹肉棒。既然是蟹肉棒,那就不属于蟹钳,为何不在菜牌上标识?这名服务生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此时一旁的服务员称,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个价格怎么可能吃到那么大的蟹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这家餐饮店有销售类似仿生食品外,有不少销售海鲜炖蛋、虾仁炒面的店家用的食品素材也涉及到此类食品。在一家店销售的海鲜炖蛋中,炖蛋上躺着几枚虾仁,看上去比一般的虾仁要红,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是魔芋做成的虾仁。“这是素虾仁,和虾仁口感差不多的。 ”一位服务员这样解释说。

  建议:规范仿生食品

  “仿生食品并不是我们餐桌上的稀客。鱼丸可能只是 ‘丸子状的添加剂’,但是消费者可能根本不知道、看不出来,甚至也吃不出来。 ”从事食品加工业十余年的顾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有的时候,仿生食品通过工艺改良,甚至能在口感上超越原生食品。但是从营养学角度看,仿生食品虽然味道鲜美,其营养价值却较低,只能当成休闲调味品,不宜经常吃。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的仿生食品有:人造鸡蛋、人造对虾、人造螃蟹肉、人造鱼翅、人造瘦肉、人造大米、人造苹果、人造咖啡、人造花生、人造海蜇皮、人造菠萝、人造牛肉干、人造燕窝、人造虾仁等。这其中,产值最大的当属海洋仿生食品——以低值鱼加工而成的鱼糜为主要原料,从形状、风味、营养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而加工制取的一类食品。各种鱼丸即是最常见的海洋仿生食品,此外,虾球、虾仁、蟹肉棒、蟹黄丸、蟹钳、干贝……市场上此类产品一般都属于“仿生”或“模拟”食品。

  颇有意味的是,很多时候厂家明明知道自己生产的食品为 “仿生食品”,但并未在包装袋上给予明示。包装袋上印有蟹和虾图案,同时名字也写为“鲜虾丸”、“蟹黄丸”。

  “现在的仿生食品越来越多,消费者要吃得放心,还需要国家制定更细的标准,对食品原材料含量进行规范,同时也需要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规范仿生食品包装。 ”顾先生说。(记者 程怡 周柏伊 摄影报道)

来源:新闻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消费者需警惕 啤酒瓶“生产日期”2年内最安全
下一篇文章:美一男子常吃爆米花患“爆米花肺” 医生:极少见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