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陆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很难得。
作为供港蔬菜备案基地,这里每年的农药使用情况都必须向检验检疫部门通报,接受监督。每隔3个月,基地都将按照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有关标准,对土壤、空气和水源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达标,方可生产经营。蔬菜的检验标准更是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仅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就有3300多项,并且经常修订,公布有关限量。而在内地,该项限量的标准仅为807项。
我们也可以看到,供港蔬菜基地之所以这么严格,并不是靠这里的老板们自觉自律,而是有一种巨大的压力在促动。因为国家质检总局有明文规定,供港澳蔬菜一律严格实施标识、铅封和备案管理,并对供港澳蔬菜实施批批监装和查验。没有备案基地或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加工收购企业,将一律被取消供港澳蔬菜资格。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蔬菜基地的出路就会被截断,就有可能给基地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的大众市场为什么打造不出来这样品质的蔬菜?道理很明白,除了一些菜农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外,就是我们的蔬菜入市环境太宽松了。对于一般普通的农贸市场来说,蔬菜甚至肉制品的质量监管基本形同虚设,在监管上监管部门更信奉民不报官不究,甚至民报了官也不一定究。菜农和菜贩子们几乎可以任意“制造”和“打扮”蔬菜,甚至“越制造”“越打扮”就越能卖个好价钱,不担心会被追究责任,更不担心会被逐出市场。即便是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也比供港标准少了2000多项。据报道,“供港蔬菜”基地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菜农的新型种菜意识,很多祖祖辈辈种菜的老菜农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学习种菜。
“供港蔬菜”能否成为大众蔬菜?在我看来是可以的,只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农户们需要重新学习种菜技术,监管部门更应该借鉴其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