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受重视程度提高,有机食品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绿洲”,餐饮行业的“有机养生”也成为近几年流行的新风尚。但是,有机食品能否能解决食品安全,或者有机食品在餐饮渠道能否大有可为?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这只是小众化的尝试。
有机虽好 大众化难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但与之对应的是,早在2000年我国的人均蔬菜拥有量就已经过剩。低质低价成为蔬菜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长期在成本线上挣扎,质量肯定出问题。”惠州市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和平认为,这是消费者不愿意用合理的价格购买农产品造成的必然结果,“可任由房子涨价,却不愿还原农产品的价值”。
业内人士透露,平均一斤有机蔬菜到终端不包含渠道等费用,硬性成本在6-8元之间。除了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按照有机的种养标准,也无法满足我国庞大人口的需要。
同样在面对大众的餐饮行业,有机食品遭遇同样的问题。尽管在高端餐饮行业,人均三五百的消费甚至更高都比比皆是。但在面对大众市场,50-80元区间更为普遍的消费水平,而这样的售价,势必只能用普通的食材。
有机模式尚未成熟
中国顾问最新的一项分析报告认为,我国从日本进口高端农产品的增长趋势愈加明显,表明我国的区域市场已经具备了高端农副产品的销售基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通过普通途径获得更多的高端农副产品供应。
但事实上,随着国内有机行业认证混乱,假有机频繁曝光等情况出现,诚信问题一直困扰有机行业。有机认证制度的不完善,消费者和种植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对所有的有机产品都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有机食品的发展受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认为,现在有机农业最大的问题是诚信。“要多互动,让消费者了解产品,这是在市场诚信度不高的情况下的必经阶段。”
而在行家看来,除了诚信问题,还有渠道也是目前有机食品的一大难题。张和平介绍,目前国内有机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是通过卖场货柜销售,比如北京的“有机农庄”品牌几乎已经在国内一线城市的主流卖场铺货,但是成本过高,而且消费者很难产生信任;一种是专门做生产如供港蔬菜等,不直接面向终端;另外是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建立会员制,配合宅配的方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和上海的多利农庄;此外还有一种就是定点供给。但目前并没有一种模式被证明是特别合适的,但相对csa的模式算是比较成功。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每单成本在40元左右,同时会存在服务质量不理想的状态,比如无法接受客户反馈,以及二次物流的成本问题。“自建物流是有机农业的伤业模式。”广州原甜有机农庄负责人刘洋介绍,曾经为了送售价80元的菜,花了160元的油费。“最初怀着美丽的梦想,然而现实太残酷。”
高端农产品缺少品牌营销概念
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季秦川认为,我国的高端农副产品存在大量管理缺失,导致生产销售渠道受到很多限制,甚至在品牌定位方面,高端农副产品销售居然与普通农副产品销售战略存在类似性。生产和销售脱节,市场定位不准,以及缺乏政府的引导,区域性高端农副产品资源整合缓慢成为几个突出的问题。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认为,我国的高端农副产品市场扩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所遭遇到的市场扩张阻力也显而易见,市场竞争者众多但普遍缺乏长期经营战略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
目前,包括广州田鲜、广州原甜等几家本土知名有机食品企业都在通过开设终端零售店、体验店的形式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和了解有机食品。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有条件的企业如果进入餐饮渠道,也将是一个不错的品牌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