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孩子都不会吃这些食品”
———暗访郑州小食品黑作坊
推开虚掩的门走进去,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一股浓烈的麻辣味扑鼻而来。
大约20平米的空间内,灯光昏黄,几张报纸糊住了唯一的窗户。正对门的地上,是一摊红红绿绿萝卜丝样的东西。机器上裹满油污,看不出本来面目。几个装着黄色液体的大号塑料桶,以及墙角堆放的几十袋白色面粉,很是显眼。
门口的操作台上,微型台秤、生锈的剪刀、已经开了口的瓶瓶罐罐胡乱地摆放在一起。包装说明显示,其中两瓶绿色、暗红色的粉末,分别是名为果糖和日落黄的食品添加剂,一袋白色粉末为甜蜜素。
一个40岁左右、未作任何防护的工人进来,跨过摊放在地下的原材料,走到轰鸣的机器跟前,添加了一瓢面粉、辣椒面和食品添加剂的混合物。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房间内,两台长长的面板上,堆放着刚刚生产出来的成品———黄色、绿色的仿佛虾米状的小辣条,七八个老年妇女分坐面板两边,熟练地进行封装。透明的包装袋比扑克牌略小,没有任何标识。只有旁边垒的一人多高的包装箱上,印有“吴富杰熟食、湘川风味”字样。
在不久前的一次暗访中,《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大田垌村的一户民房里目击了上述场景。现场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一处生产麻辣小食品的典型黑作坊。根据机器身上的污垢、粘附在电线上的蛛网等线索判断,该作坊的地下生产活动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
非法生产出现“回潮”
2011年5月22日,北京市查处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出自河南,其中36种集中在十八里河镇所属的郑州市管城区。7月12日,媒体曝光郑州和新乡十几家加工厂生产含“毒”沙琪玛。随后,郑州市重拳整治小食品企业。
记者调查发现,风暴过后,确有不少小食品企业关门停产或迁往外地,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开始回流,原有的黑作坊则转入更为隐蔽的地方继续非法生产。
在国内著名的小食品重镇———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的柴郭村,街道上冷冷清清,随处是“厂房出租”的告示。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刺鼻的麻辣味,销售食品添加剂的广告牌仍然立在村口,专门制造、维修麻辣食品机械的门市也照常营业。
当记者以供应面粉为由打探小食品作坊时,村民警惕地表示,“正在生产的有十几家,但都在院子里,得自己去找。”
线人“大根”告诉记者,在大田垌村,类似地下作坊不止一家,多是湖南、福建的老板前来投资,租用村里的房子,“进户电线特别粗的,都是有生产机器的,规模大的还配有变压器”,主要生产麻辣小食品和小面包,以前者居多。
“一个普通的小作坊,两台机器,一天下来就能生产几百件货,够装满三辆农用三轮车。正常生产的时候,往往大门紧闭,只有工人早上进场或中午外出吃饭的时候,才会暂时打开。因为卫生条件太差,工人自家的孩子都不会吃这些食品。”他说。
一位曾从事过作坊生产的小老板介绍,所谓的麻辣食品,其实最主要的原料就是面粉,此外还有盐、添加剂、辣椒粉等,通过机器混合搅拌、挤压成型,然后进行切割和包装。
“一般来说,作坊生产并没有严格标准,原料配比都是跟着感觉走,只要达到又咸又辣的效果就可以了。至于包装,直接给纸箱厂打个电话,要什么有什么,还有的干脆就是什么标识都没有的‘白包’。”这位小老板说。
半公开的灰色产销链
一位专门拉送小食品的货车司机大飞说,现在的小食品作坊虽然多数仍在城郊结合部,但和以前相比,由扎堆变成分散,地点也更偏僻和隐蔽,“多次打击后,大家都变得更加小心,即使增加运输成本,也要保证安全。”
来自湖南省平江县的何老板介绍,去年整治后,自己此前在十八里河镇投产的麻辣食品作坊被迫迁往河南省汝州市,但年后又搬回到郑州,目前在一个“三不管”的地方。
大飞介绍,红火的小食品市场背后,是一条灰色的产销链。“黑作坊完成生产包装后,要么走物流,要么发往郑州几大食品城,再由经销商逐级外销,最终从地下转到地上。”
连日采访后,记者发现,每到早晚,在十八里河镇附近的道路上,就会出现运送面粉或小食品包装箱的各式货车,也有很多满载小食品的车辆,往来穿梭,很是热闹。
在郑州市最大的食品综合批发市场———万客来食品城(简称万客来),《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里面店铺密密麻麻,一家挨着一家,大的几十平米,小的仅有几平米,人力三轮、厢式货车等各种车辆,加上前来进货的各路客商,占满了道路。
在一家食品店里,一位来自甘肃的经销商当场采购了6000多元的货。在另一家几平米的门面里,当记者打听一款“白包”小食品的价格时,老板娘表示,所有的货只批发,不零卖。她同时很警惕地说,“看你就不像是来进货的。”
知情人介绍,小食品产销方式多为“前店后坊”,通常食品城的门店只是进行展示,并不囤货。客商看好货品下了订单,店主会和厂家联系,然后直接通过物流发货。
监管不到位 问题小食品“禁而不绝”
问题小食品“进村”
由于问题小食品成本低、包装花哨、卫生状况差,其日常消费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
在郑州南三环附近一家物流公司院内,《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小货车上的货物转移至一辆大型卡车上。老板告诉记者,该公司走的是郑州至西安专线,主要货物就是各种小食品。因为便宜,大部分都流向了农村市场。
河南省兰考县农民老王说,家里有个上学的孩子,每月都会给十多元零花钱,多数时候都拿去买零食吃了,“几毛钱一袋,也没觉得算个啥,就是那些包装袋,看着花里胡哨的。”
河南省食安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处工作人员介绍,在不久前的一次暗访中,也发现了非法生产的麻辣小食品流入县乡农村超市的情况。
河南省上蔡县一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以往检查结果,问题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尤其是中小学校周边商店,这一趋势越来越突出。
他说,仅从外包装上看,形形色色的小食品就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随意起名,比如糖果不叫糖果,却标称为“爱挑豆”、“情豆初开”等;二是有名无实,比如名为“羊肉串”、“南京板鸭”等,实质上只是豆制品或膨化食品;三是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各种香精、色素等添加剂,有的配料仅有两三种,添加剂却有七八种之多。
“去年查处的含‘毒’沙琪玛,就是用化学品硼砂替代焦糖,对于身体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长期食用后果不堪设想。”该工作人员说,“但一般人眼里,小食品无非是加了点调味剂,吃不死人,所以并不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