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网上或民间流传法不可全信 防中毒勿采食野生蘑菇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21日    关注度:     【字体:

 今年2月份,退休来穗居住的市民方某在白云山风景区柯子岭附近晨练时采摘了类似家乡生长的白色蘑菇,不久后制作食用,当晚即中毒,情况严重。 

  “这是广州今年第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昨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出,历年来2月至4月是广州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而近期“回南天”雨水充足,也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毒蘑菇事件往往发生在外来人员中,是因为外来人员容易通过在家乡的“传统经验”误判蘑菇的毒性。因此,市民不要相信网上或民间流传的毒蘑菇识别方法,对于野生蘑菇一律不采食,就可远离中毒。 

  今年2月,退休来穗居住的市民方某,在白云山风景区柯子岭附近晨练时发现类似家乡生长的白色蘑菇,虽然留意到路边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警示牌,但方某还是采摘了8—9朵带回家,并放置在阳台晾晒。 

  晾晒期间,方某发现蘑菇中曾有虫子出现,由此误以为蘑菇为“无毒”菌类。家人见到方某采摘的野生蘑菇劝阻他不要吃,但他执意将晾干的蘑菇用盐水滚烫后,与大葱清炒后独自食用。当晚方某即出现了持续的腹部胀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症状,遂前往附近医院急诊科求诊,医院检验结果显示方某肝功能严重受损,诊断为“急性毒蕈中毒”(即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药,幸运的是,经过医院采取护肝、补液、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方某生命体征稳定,肝功能指标数值逐渐恢复正常。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经调查确认,方某所采食的野生蘑菇为“致命白毒伞”,此事为广州2012年第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 

  据初步统计,广州已知毒蘑菇种类约50种,常见的种类包括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铅绿褶菇等。近年来广州市及周边地区蘑菇中毒事件频频发生,毒蘑菇已成为广州市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食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8年仅广州市发生蘑菇中毒事件共有29起,中毒132人,死亡17人。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李泰辉称,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食野蘑菇。”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橄榄油成“糊涂油” 比普通油贵几倍好坏难辨
下一篇文章:“深喉”再揭红酒黑幕 国外原浆公海勾兑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