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亚硝酸盐可抑制致命毒素 肉类中普遍含有令人担忧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23日    关注度:     【字体:

食品添加剂一直是健康领域最被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2011年也是如此。从喧嚣一时的“燕窝”风波到隔夜蔬菜的检验结果,这些事件把一种食品添加剂推到了公众面前,它就是亚硝酸盐——一种被用于发色固色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是一种公认的潜在致癌物。

  日前,媒体爆出一岁多的女童小文(化名)吃了几块炸鸡,不幸中毒身亡。经鉴定,从农贸市场摊点购买的鸡块内亚硝酸钠超标150倍。腌制肉类中也含有亚硝酸盐,那谁还敢吃啊?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表示,亚硝酸盐是致命肉毒素的克星,合理使用它,食用肉制品的安全性可大大提高。

  微量肉毒素 即可令人毙命

  把一克肉毒素分成一百万份,只要吃了其中的一份,人就会立即毙命。

  肉毒素的“母亲”是在肉类中容易生长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一款经典的食品添加剂是它的克星,人们也并不陌生——它就是亚硝酸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指出,亚硝酸盐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角落。它的来源是氮肥。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经过复杂的反应可以形成硝酸盐。而自然界中的硝酸菌,会把一部分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所以,几乎在自然界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亚硝酸盐。

  抑制肉毒素

  保持肉色鲜艳

  为什么非要在肉制品中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呢?首先,它可以让肉色变得更红艳,颜色讨人喜欢;其次,为了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产生。

  沈群说,肉类里面有两种红色蛋白质: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这两种蛋白在蒸煮的时候颜色会褪去,肉色就变成了不讨喜的浅褐色,而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可以和肌红蛋白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无论如何蒸煮都不会变色,可以让肉类在各种加工条件下都保持好看的鲜红色。

  沈群强调,更为重要的是,产生致命神经毒素肉毒素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特别容易在肉上滋生。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克星就是亚硝酸盐,它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专门的抑制作用。

  沈群介绍说:“目前为止,这个可以导致中毒并有潜在致癌性的亚硝酸盐,由于在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上的独特作用,人类还离不开它,因此在肉类制品中,它应该是一款最不坏的添加剂。”

  须控制用量

  含量高易致癌

  沈群介绍,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是有咸味的白色粉末,它们进入血液之后会导致血红蛋白变性,让它们失去输送氧气的能力,如果大量摄入会引发急性中毒。

  沈群说,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它只有在某些条件下与氨基酸结合成为亚硝胺之后才会致癌。在自然界中,亚硝酸盐也可以与氨基酸结合,生成亚硝胺。在人体胃或肠道中,亚硝酸盐也可以转化为亚硝胺。

  沈群说,在人们日常膳食中,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像“过客”一样随尿排出体外,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才转化成亚硝胺,膳食中的维生素C可以阻止亚硝胺的形成。如果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或直接摄入含有亚硝胺的食品,可诱发癌症。

  专家建议

  蔬菜中更多

  不宜保存过长

  沈群教授介绍,对于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把握得非常严格。一般,科学家要通过四个毒理学评价过程(急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得到一个动物最大无作用量,也就是说动物天天吃,都不会对它们一生造成伤害,并对下一代无影响。而允许添加到人类食物中的标准,通常是动物最大无作用量的百分之一。

  “一个被广泛忽视的事实是,蔬菜特别是绿叶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是最高的,每公斤绿叶菜中含有硝酸盐1000~3000毫克,而肉制品中作为添加剂添加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其每公斤的残留量(以亚硝酸盐计)是不能高于30毫克的。90%的硝酸盐是来自蔬菜,只有9%是来自肉类和腌制品。但大家往往忽略了前者,更关注后者。”沈群说。

  沈群说,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少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品之外,也要防止蔬菜中摄入过多的硝酸盐。大家可以减少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多买几次菜而不要一次买好多菜。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净包好放到冰箱里,可以减少携带的细菌,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来源:《法制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娃哈哈营养快线被曝出现胶状物 市场仍淡定
下一篇文章:用微波炉加热辅食有危害?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