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新华网8月23日)
有人说,眼不见心静。这话用在食品安全上是多么契合我们的心理,虽然唯心主义色彩太浓,眼不见也并非意味不存在,但如果“眼不见”就会“心不知”,不知者当然无畏。看看市场上那些鲜嫩的蔬菜,若非记者报道,有几人知道在采摘的前一天,它们还在接受农药的洗礼?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或许宁愿希望记者把这些问题别爆出来,就算有危险吃了不知道,也算“心安”了。但既然爆出就必然需要着实拷问一番:农药横行的蔬菜市场,为何没人出来制止一番?
对农民来说,他们是打农药的直接执行者,但如果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与此却又过于牵强。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剂的广泛应用,对于农业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是可以用量化标准来度量的。比如,没有用过化肥,没有打过农药的蔬菜,同采用了这些“技术”的蔬菜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前者没有光鲜亮丽的色彩,个头又小,看着不舒服;而且菜上多虫孔,许多人难以接受,在一些人看来有虫意味着菜不好,谁能保证虫子啃过的菜不带病菌?同时,一些地区的蔬菜种植,供应市场可能遍及全国,为运输过程中蔬菜不至于腐败,就需要化学制剂农药等。换言之,是市场让决定了农民必须用农药。
而监管部门回应“管不住”又“管不全”,笔者认为,从技术角度考虑并不存在没法管的问题,只要对进入市场的蔬菜都做仔细检查,查出这些打了多层农药的蔬菜并不见得很困难。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不好管,因为几乎大部分农民都用农药,一旦严格查起来,消费者就会没有蔬菜可吃,农民也就没有了收入。当然,有些蔬菜不是农民亲自运输,但从地头到餐桌,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掐住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造成整条链条的断裂。所以监管部门至多是监管不严或渎职的责任,却也非农药蔬菜横行的根本推手。
当然,要说罪魁祸首是消费者,那更是无稽之谈,消费者为了自己的健康而苛刻要求市场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说过度使用农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益处,显然不可能。如今看来,使用农药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持蔬菜的鲜嫩和不受虫害的影响。现代科技确实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却也让我们时刻徘徊食品安全的红线附近,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农民、监管机构、还是消费者?谁都挺无辜,但谁都有责任。
其实,农药依赖同化肥依赖一样,都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之一。当然,要改变这种现状,却得依靠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公共管理的制衡之力。如果让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再广一点,让市场对无农药蔬菜的需求再清晰一点,对农药的替代研发投入再多一点,这些横行的农药蔬菜还会继续猖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