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贩把“槽头肉”送到餐馆
西山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员正在对记者购买的“槽头肉”进行取样
“槽头肉”被磨成肉末打包待售
生猪分割示意图
“槽头肉”位于动物的颈部,因生猪屠宰时脖子处留有淤血,看上去血淋淋,民间又称之为“血脖肉”。“槽头肉”因带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因此在省外“血脖肉”被列为禁止上市的肉类。省外媒体披露,近年,随着肉价飙升,一部分包子铺、饺子铺、馄饨铺使用“槽头肉”已成为一种“潜规则”。
最近一段时间,本报热线不断接到市民电话报料:“槽头肉”在昆明很多农贸市场都有售卖。
8月4日至14日,本报记者联合昆明电视台政法频道调查发现,随着肉价持续高位运行,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切除淋巴结的“槽头肉”大量涌现各市场,并以比好肉便宜1/3甚至一半的价格热销。
暗访
“槽头肉”
在农贸市场内热销
时间:8月4日早上8点30
地点:红联农贸市场
早上8点30,红联农贸市场正值买菜高峰期。肉贩们早在高峰期之前就已把猪肉分割、切块,开始扯起嗓门吆喝着做生意。在市场内靠近大门的一家肉摊前,问起有没有“槽头肉”,女摊主转身从身后的冰箱上捞起一块1斤左右的丢在肉摊上,“刚从脖子上割下来,22元/公斤。”只见这块血淋淋的“槽头肉”布满黄豆、花生那样大的颗粒,有些颗粒深红,有些则呈现黑褐色,整块肉看上去血肉模糊,看了很恶心。肉贩解释,这些颗粒就是猪脖子上的淋巴结。当被问到能不能炒着吃时,女摊主连连摇头:“一般不吃。”“不能吃为什么还在卖?”对于记者的询问,女摊主避而不答。
在另外一家摊位上,只见零零碎碎的淋巴结、割掉淋巴的“槽头肉”摆成两堆,两种肉价均是18元/公斤。“这样的肉拿了做包子馅或者做米线帽子可以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摊主斩钉截铁地回答:“就是做这个呢!”看到记者一副怀疑的表情,另一位较年轻的摊主连忙解释,这些肉价格便宜,绝对可以做包子。尤其是淋巴结和‘槽头肉’两样合起来,打成肉末吃起来味道和好肉没什么不同。
“由于好肉价格高,包子铺都不愿意用好肉做陷,全用‘槽头肉’。”红联农贸市场内一摊主介绍“生意经”,"槽头肉’是最便宜的肉了,很受各种餐馆以及早点铺的欢迎,要买最好提前预订,或者早上8点以前来买,来晚了就买不到了。”果然,到了早上9点,在鱼翅路社区居委会城中村便民过渡市场、篆新农贸市场都没再看到“槽头肉”。
时间:8月5日早上6点40
地点:篆新农贸市场
按照肉贩“买‘槽头肉’要趁早”的提醒,第二天早上6点40记者赶到篆新农贸市场。这里已是灯火通明,从屠宰场拉猪肉赶回农贸市场的肉贩们开始了对整头猪的分割。
记者看到对于“槽头肉”的处理,有的肉贩在割掉猪皮后,把淋巴结削下来,直接拿到市场内磨成肉末,然后装进塑料袋放在角落里。也有的肉贩为了省事仅割掉肉皮,然后把带着淋巴结的“槽头肉”直接磨成肉末。
一摊主透露,篆新农贸市场每个摊位一天基本都能卖两头猪,“槽头肉”数量比较大,很多馆子都在这里预订,淋巴结单独卖14元/公斤,带着淋巴的“槽头肉”要贵一些,由于价格比好肉便宜一半,篆新农贸市场的“槽头肉”基本都被老顾客全包了。
篆新农贸市场内有两处专门打肉末的地方,早上6—9点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肉贩都是把“槽头肉”拿到此打成肉末。当记者试图对正在磨肉的一个小贩拍照时,他予以拒绝。
随后,在鱼翅路社区居委会城中村便民过渡市场看到,每家的摊位均有“槽头肉”售卖,每公斤价钱从13—24元不等。据一猪贩介绍,一头猪上的“槽头肉”少则有1—2公斤,多则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