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膨大剂、塑化剂……近年来,各种非法食品添加剂问题层出不穷,让公众对其产生了较大的恐慌感。
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日前,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四位国内食品领域内的专家,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添加剂与公众健康问题,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切勿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添加剂既不能过度使用,也不应过分排斥,或者是过分恐惧。现在一些问题就出在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上。
“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的需要,对食品加工有好处,但我们要反对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李里特,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认为:“现在一些问题就出在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上。”
在他看来,食品添加剂可以对食品带来好的感官品质,“比如说让发酵的食品,像面包发得更加松软,或者让饼干更加酥脆,让食品的颜色更加好看,闻起来更香,味道更香甜,或者是让它的保质期能够延长,防止腐败。这都是它的好处,食品添加剂有一定的应用的地方。”
“现在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比较恐惧的、更多的原因是大家对食品安全感的问题,不是安全性,是大家自己的感觉,这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李里特举例说,自己做饭时不小心一根头发掉到盘子或者掉到菜里,把头发挑出来就算了,不至于把菜倒掉。但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别人做的菜有一根头发,从安全性评价不一定有多大的不安全,但会造成不安全感。
“但是也要看到,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时间很短,安全性评价也只是有相对的保障。”李里特表示,对于食品添加剂应该有全面、客观的理解,不要绝对地否认,消费者不需要过分排斥、或者是过分恐惧,“关键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企业必须要兼顾消费者的利益,不要光拿添加剂作为赢利手段,消费者既不需要过分排斥或者过分恐惧,也不能掉以轻心。解决食品添加剂恐慌问题,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努力。”
纯天然不等于安全
一个食品毒性有无,不能以是否纯天然判断。自然界中本来有毒或产生毒素的生物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生鲜菜豆、黄花菜不加热就是有毒的。
“我讲一个安全感的误区,认为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实际上纯天然不等于安全,一个食品毒性有无,不能以是否纯天然判断。”在当天的活动中,李里特指出,“实际我们对食品安全,一般消费者有很多误区,认为纯天然的就安全,好像添加剂、加工食品,安全问题更大一些。”
在他看来,自然界中本来有毒或产生毒素的生物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生鲜菜豆、黄花菜不加热就是有毒的。“实际上,现在纯天然的食品是非常少的,人类正是靠加工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不可食的纯天然物质,加工成安全的食品。”
“实际食品添加剂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批审查制度。”李里特说,食品添加剂标准是首先进行毒理实验,一般以老鼠做实验,连续三代,如果对下一代、下下一代没有影响就是安全的。然后确定添加量的问题,由最大无作用量对人的安全系数取100,也就是除以100,以每公斤体重来算,变成人体的每日许可量,按照这个量来规定添加剂的添加量。“本来100克对人体开始可能有影响,再除以100,限制添加剂不能超过1克。在安全上是有一定保障的。”
包装添加剂也应设禁用目录
食品添加剂已经列了禁用目录,对包装的添加剂也应该列禁用目录,让生产者就像开车看红绿灯一样简单,红灯就要停,绿灯才可以走。
“塑化剂根本不允许加在食品中,但是为什么30年不被发现,这是值得深思的,是不是也有40年不被发现的添加剂还在使用?”一站上讲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就直言不讳,“我国在2008年之前,包装添加剂目录一共是65种,现在已经增加到959种,这是个什么概念?从监测、监督、检验、企业的使用,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对此,董金狮表示,食品已经列了禁用目录,对包装的添加剂也应该列禁用目录,“让生产者就像开车看红绿灯一样简单,红灯就要停,绿灯才可以走。”
对于普通老百姓,如何分辨哪些食品或者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呢?
董金狮说,不能简单地看生产许可证和配料表来判断,“如果光看报告、证,很容易送检的时候是合格产品,卖的时候可能是有问题的。”
他特意给出了几个建议,比如避免使用塑料制品,它相对玻璃、金属来讲安全性确实要低一些。购买保鲜膜时要注意用PE材质的,还有就是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有害物的溶出。
“唯一能够在微波炉加热的塑料容器,其材料代号是PP,编号是5,合格的容器上应有相应的标识供公众辨别,大家喝水用的杯子也最好要用这种材料的。”董金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