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生产的啤酒瓶居然还在用,这不是定时炸弹吗?”昨日,贵州师范大学学生梁友鹏吃烧烤时,一只青岛啤酒酒瓶突然发生爆炸,后查看瓶底标注,得知该啤酒瓶生产日期为2002年。(5月4日黔中早报)
“啤酒炸弹”事件发生之后,可以看出这个消费者还是比较“幸运”的,其一,如果不是将啤酒置于桌子之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二,所幸商家还主动承认了啤酒瓶子的质量问题,愿意道歉和补偿损失,没有再现个别消费者鉴别“伪牛排”投诉无门那样的尴尬。然而,面对“啤酒炸弹”,并非每一个消费者都会如此“幸运”。所以,真正保消费者安全健康的应是科学和细致化的“管理”。
别看“炸弹啤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其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和“大学问”。眼下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管理”不到位有关。就如这个啤酒瓶子,标明不标明生产日期是个“漏洞”,究竟瓶子可以使用几年也是个盲区,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又如一个奶粉问题,前几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之后,一些部门才恍然大悟知道应检测“蛋白质”,结果刚开始检测蛋白质含量,就出来了“三聚氰胺”奶,可以冒充和提高蛋白含量的“东西”检测部门总是“被动挨打”说白了还是管理不精细、不到位的问题。
要想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免受伤害,就得将相关食品纳入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范畴。什么样的添加物绝对不能加,什么样的添加剂严格限制加,这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监管到位。日前,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公布了包括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和82种“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和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物质”,这理应看成是一种进步。有“据”可依才好加强管理,堵住制造“炸弹啤酒”的啤酒瓶使用年限漏洞,通过“精细化管理”也能解决好。
另一方面,“精细化”的管理还包括执法和监管上的“精细化”。某些部门在食品安全上“踢皮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以及执法中的“死角”和“睁眼瞎”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执法过程中的责任归属和监管流程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如果法律法规具体到了细节了,监管流程也环环相扣了,能及时发现个别执法人员的不作为行为,并依法惩戒到位了,“问题”自然会少许多。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