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诱人”的问题奶粉
来源:食品科技网    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4日    关注度:     【字体: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13日通报,2010年7月以来,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和地方集中查办40起非法使用2008年问题乳粉生产、销售原料乳粉和乳制品案件,共抓获96名犯罪嫌疑人;已对查明负有责任的191名领导干部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行政问责和诫勉谈话。

   由于在问题乳粉案件查办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对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曾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立案、侦破、起诉、审判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罪量刑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从严惩处问题乳粉案件涉案人员提供了法律政策依据。

   所以,很不幸,这批涉案人员成了磨刀石。

   在40起案件中,公安机关已立案34起,绝大部分案件已侦破,已有13起案件、55名犯罪嫌疑人移交检察机关起诉;已有17名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刑,其中2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余案件正在侦办审理之中。

   众所周知,实际上对于三聚氰胺奶粉的查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段。三鹿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处理本身纷繁复杂,有关部门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但顾此失彼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

   当时曾有专业人士提出过国家或地方财政出资,收购生鲜乳喷制成奶粉作为储备,并注意对不合格乳制品的回收与销毁。个别地方在个别时段实施过,但总体而言,杯水车薪,聊胜于无。

   直到去年7月,食品监管部门在几次发现市场出现三聚氰胺奶粉,而青海省民和县东垣乳粉厂又出现原料乳粉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问题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立即部署由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组织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组成问题乳粉专案联合工作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问题乳粉清查清缴和案件查处工作。

   应该说,第二个阶段力度很大,用了拉网式排查、鼓励上缴、奖励举报等手段,人力投入也很大——截至2010年12月31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330万人次,公安机关出动警力10余万人次,效果似乎也很大——共发现涉案问题乳粉2131.87吨。

   现在这些清查出的问题原料乳粉、制成品采取了封存查扣、追缴和监督销毁等措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也查清楚了,全部为2008年问题乳粉和使用2008年问题乳粉生产的原料乳粉,均为不法分子故意藏匿、伺机调兑使用2008年遗留问题乳粉的知法犯法案件。大局已定,其实也是重新审视这一段过程的好时候。

   如上所说,总共查获了涉案问题乳粉2131.87吨,为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330万人次,公安机关出动警力10余万人次。假定公安机关出动警力大多在执法监管人员基本查实之后,绝大多数问题奶粉为后一途径查出,平均下来每人次查处问题奶粉0.65公斤。

   由此可见,一旦问题奶粉不能有效从源头上控制,事后查抄成本非常之高,事后堵与事中疏效果相差不可以里计。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责任追究中,共免职9人,行政撤职26人,行政降级18人(其中2人同时给予免职处理),行政记大过43人,行政记过等其他处分及诫勉谈话97人,涉及官员近200名。

   商人为牟利藏匿问题奶粉可以理解,那么这些官员为何涉入这样的没啥好处、坏处却多多的风口浪尖呢?这点由于目前有关方面仍在对未办结案件进行深挖、侦讯和责任调查等工作,我们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其中必有悬疑。

   很简单,就算不法商人把2000多吨奶粉全部分给这些官员,每人也就得个10吨奶粉,还是吃不得的,后者何苦掺和这种刀头舔血的事情呢?他们有那么傻吗?

   我们再从商人的角度思考一下。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取得上述成绩后断言说,“充分暴露出一些企业和不法分子见利忘义、无视国家法律、无视消费者健康权益的恶劣行径,同时也暴露出乳品安全监管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

   这无疑是比较客观的。

   单单指责见利忘义能过嘴瘾,但是无助于理解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多大的利益足以让一些人忘掉义。

   我们假定在生鲜乳销售有问题的2008年,有人愿意以市场价的一成销售问题奶粉,看起来像似十倍的利润,足够诱人。但实际比这复杂。

   购买者要支付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后者取决于他对于问题奶粉出手时间快慢的判断。

   这还没算完,他肯定已经料想到,不是所有的奶粉都能够出手。对通过率的期望值也决定了他对这笔生意是否合算的考虑里头。即使不考虑三聚氰胺的超标,奶粉的国标里头还有个保质期两年的约束。这些林林总总的因素都是扣减回报率的负面因子,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决定了“Just do it”,只能说明他们对问题奶粉的通过比率以及通过时间比较乐观。

   为什么他们这么乐观呢?

   他们显然不可能是琢磨着把这些问题奶粉一袋袋装起来然后直接卖给消费者——这要够大胆够傻的才会这么干,销售的对象显然是那些以奶粉为原料的生产厂家。为什么他们对这样的销售行为有相当的把握呢?
  
   想明白这个问题,才能明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为什么会说:“暴露出乳品安全监管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记者调查便宜植物油质量难保证
下一篇文章:滥用添加剂腊味“最高危”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