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有机食品迷人眼 几多放心几多真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14日    关注度:     【字体:

  前不久,一家专门经营有机健康食品的大型连锁专卖店“乐活城”被指售卖“三无产品”,从产品规范、供货渠道,到其加盟体系本身等诸多问题均遭质疑。这使得“有机健康食品”这一概念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重新接受考量。

  有机农产品到底是以何种规范生产流通,市场现状又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深圳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了解价格、渠道和监管等环节,专访了相关行业人士。采访发现,有机农产品市场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广大消费者们注意。

  现场

  高价“有机”身份可疑

  这边是12元1斤的娃娃菜,17元一斤的青椒,14元一斤的奶白菜,那边是3、4元1斤的普通蔬菜,在有机蔬菜区和普通蔬菜区之间徘徊良久的陈晓想了想,拿了几包有机青菜和普通葱蒜扔进了购物车。

  “葱蒜可能无所谓,但是青菜我还是想买好一点的。”陈晓告诉记者。“好一点”的唯一标准就是菜品上的价签。

  和大多数收入中上的白领一样,陈晓选择了在这个大型超市购买有机蔬菜。

  “这是个很为难的选择,”家住罗湖的张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而言,价格确实太贵了,但是家里有小孩,还是想尽量注意。”

  和随机采访的其他几位消费者一样,陈晓和张先生并不真的知道何为有机。“看相挺不错的,就买了”,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但他们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疑虑――价格高昂的“有机”蔬菜是否货真价实?

  区别于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需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完全杜绝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能使用基因技术。此外,它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体现在价格上则是远远高于一般蔬菜。

  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识,一是有机食品标识,另一个则是有机认证标识。

  然而记者在几家超市走访后发现,有机蔬果普遍存在标识不清的状况。有的产品只贴有机产品标识,而缺乏认证标识;有的不仅这两个标识混乱不全,甚至还缺乏公司名称;还有的则缺乏标明产地等信息的回溯标识,没有注明生产时间。此类情况在某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中也不少见。此外,有的在售品种,在超市公示的认证清单上找不到踪影,身份可疑。

  “如果你们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个市场鱼龙混杂,真正的有机产品比例很低。”业内人士黄一帆告诉记者,即使获得认证,其中很多环节也能造假,以非有机产品冒充有机,普通消费者是很难鉴别的。

  解析

  认证体系漏洞不少

  事实上,正如黄一帆所说,即使获得了认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也不能令人放心。

  “目前有机食品的认证还是较难的。我们采用了直接采购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的品质,物流也是自己的,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控制得比较好。另外,因为有机农产品的销量比较少,只占到我们蔬果类10%,比较好控制。”深圳沃尔玛山姆店的相关负责人欧阳平告诉记者,目前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存在真空,在不少地方,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

  据悉,目前全国可以认证有机农产品的机构有28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每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会检查这些认证单位,对其进行考核。但尽管如此,认证机构的良莠不齐早已是该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

  “目前有机市场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经过认证而假冒有机食品;另一个就是虽然经过了认证,但认证机构监管不力。”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骆世明告诉记者。

  此外,有些不法机构还存在给钱就认证的情况。记者在暗访中也发现,数家号称能进行有机蔬菜认证的公司,绝大多数都只是管理咨询公司。他们打政策的擦边球,只要客户给钱便能为客户进行咨询、认证等一条龙服务。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非有机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出售的情况近年来层出不穷。

  “蔬菜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同一个生产基地不可能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某种蔬菜。”黄一帆告诉记者,许多超市对供货方要求一年四季不能断供,但实际上有机蔬菜的产量有限,因此如果超市方监管不严,当不少企业遇到断货情况时,便会拿绿色和无公害级别的蔬菜来冒充有机蔬菜。

  他还提醒消费者,要注意查看有机农产品的产地。“有的土地在某个季节因为气候原因根本生产不了某种蔬菜,比如夏天,广东根本长不出不耐高温的蔬菜。但是它如果产地贴的是广东,这明显就是欺诈。”

  有机生产不能使用转基因技术,但有企业也频频突破此界限。比如,当前畅销的黄白相间的甜玉米便是典型的转基因技术,如这类产品标注“有机”,真假可想而知。

  对策

  监管体系

  亟待完善

  “有机食品的认证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当前所有的有机认证机构都是市场化背景下的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府在这一市场的监管非常薄弱。”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说。

  深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廖其化坦言,日常工作只负责绿色和无公害的监督,而有机食品的监管尚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畴。“全国目前有28家认证机构,它们跟我们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认证资料也不会给我们,因此,我们很难能对他们进行监管。”他说。

  记者从超市和农业局了解到,虽然农业部门会每天对市场上的蔬菜进行抽检,但这种检查只能够测定是否会对人体有害,是否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而无法检测到该产品是否是有机。

  陈日远告诉记者,采用独立的民间机构进行认证其实是国际惯例。但在中国,这点还很薄弱。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大量的认证机构一方面对企业进行认证,另一方面其生存也需要依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既是裁判员,又是靠运动员养着,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陈教授表示,虽然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最小程度地依赖于政府的监控,但是在当前中国,这种成熟的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府暂时的介入,扶持这段过渡时期市场的成长就有了很大的必要。而中国绿色食品的监管体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体系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一天政府可能会慢慢退出。那时候,企业能够做到自律,而市场机制也已十分健全。”陈教授坦言:“但现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个人还是建议政府能够对有机的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督。建立、健全一个相应的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前不久,一家专门经营有机健康食品的大型连锁专卖店“乐活城”被指售卖“三无产品”,从产品规范、供货渠道,到其加盟体系本身等诸多问题均遭质疑。这使得“有机健康食品”这一概念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重新接受考量。

  有机农产品到底是以何种规范生产流通,市场现状又如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深圳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了解价格、渠道和监管等环节,专访了相关行业人士。采访发现,有机农产品市场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广大消费者们注意。

  现场

  高价“有机”身份可疑

  这边是12元1斤的娃娃菜,17元一斤的青椒,14元一斤的奶白菜,那边是3、4元1斤的普通蔬菜,在有机蔬菜区和普通蔬菜区之间徘徊良久的陈晓想了想,拿了几包有机青菜和普通葱蒜扔进了购物车。

  “葱蒜可能无所谓,但是青菜我还是想买好一点的。”陈晓告诉记者。“好一点”的唯一标准就是菜品上的价签。

  和大多数收入中上的白领一样,陈晓选择了在这个大型超市购买有机蔬菜。

  “这是个很为难的选择,”家住罗湖的张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而言,价格确实太贵了,但是家里有小孩,还是想尽量注意。”

  和随机采访的其他几位消费者一样,陈晓和张先生并不真的知道何为有机。“看相挺不错的,就买了”,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但他们也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疑虑――价格高昂的“有机”蔬菜是否货真价实?

  区别于有限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需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完全杜绝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能使用基因技术。此外,它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体现在价格上则是远远高于一般蔬菜。

  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识,一是有机食品标识,另一个则是有机认证标识。

  然而记者在几家超市走访后发现,有机蔬果普遍存在标识不清的状况。有的产品只贴有机产品标识,而缺乏认证标识;有的不仅这两个标识混乱不全,甚至还缺乏公司名称;还有的则缺乏标明产地等信息的回溯标识,没有注明生产时间。此类情况在某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中也不少见。此外,有的在售品种,在超市公示的认证清单上找不到踪影,身份可疑。

  “如果你们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个市场鱼龙混杂,真正的有机产品比例很低。”业内人士黄一帆告诉记者,即使获得认证,其中很多环节也能造假,以非有机产品冒充有机,普通消费者是很难鉴别的。

  解析

  认证体系漏洞不少

  事实上,正如黄一帆所说,即使获得了认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也不能令人放心。

  “目前有机食品的认证还是较难的。我们采用了直接采购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的品质,物流也是自己的,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控制得比较好。另外,因为有机农产品的销量比较少,只占到我们蔬果类10%,比较好控制。”深圳沃尔玛山姆店的相关负责人欧阳平告诉记者,目前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存在真空,在不少地方,确实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

  据悉,目前全国可以认证有机农产品的机构有28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每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会检查这些认证单位,对其进行考核。但尽管如此,认证机构的良莠不齐早已是该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了。

  “目前有机市场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经过认证而假冒有机食品;另一个就是虽然经过了认证,但认证机构监管不力。”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教授骆世明告诉记者。

  此外,有些不法机构还存在给钱就认证的情况。记者在暗访中也发现,数家号称能进行有机蔬菜认证的公司,绝大多数都只是管理咨询公司。他们打政策的擦边球,只要客户给钱便能为客户进行咨询、认证等一条龙服务。

  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非有机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出售的情况近年来层出不穷。

  “蔬菜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同一个生产基地不可能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某种蔬菜。”黄一帆告诉记者,许多超市对供货方要求一年四季不能断供,但实际上有机蔬菜的产量有限,因此如果超市方监管不严,当不少企业遇到断货情况时,便会拿绿色和无公害级别的蔬菜来冒充有机蔬菜。

  他还提醒消费者,要注意查看有机农产品的产地。“有的土地在某个季节因为气候原因根本生产不了某种蔬菜,比如夏天,广东根本长不出不耐高温的蔬菜。但是它如果产地贴的是广东,这明显就是欺诈。”

  有机生产不能使用转基因技术,但有企业也频频突破此界限。比如,当前畅销的黄白相间的甜玉米便是典型的转基因技术,如这类产品标注“有机”,真假可想而知。

  对策

  监管体系

  亟待完善

  “有机食品的认证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当前所有的有机认证机构都是市场化背景下的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府在这一市场的监管非常薄弱。”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说。

  深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廖其化坦言,日常工作只负责绿色和无公害的监督,而有机食品的监管尚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畴。“全国目前有28家认证机构,它们跟我们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认证资料也不会给我们,因此,我们很难能对他们进行监管。”他说。

  记者从超市和农业局了解到,虽然农业部门会每天对市场上的蔬菜进行抽检,但这种检查只能够测定是否会对人体有害,是否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而无法检测到该产品是否是有机。

  陈日远告诉记者,采用独立的民间机构进行认证其实是国际惯例。但在中国,这点还很薄弱。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大量的认证机构一方面对企业进行认证,另一方面其生存也需要依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既是裁判员,又是靠运动员养着,其实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陈教授表示,虽然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最小程度地依赖于政府的监控,但是在当前中国,这种成熟的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府暂时的介入,扶持这段过渡时期市场的成长就有了很大的必要。而中国绿色食品的监管体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的,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体系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一天政府可能会慢慢退出。那时候,企业能够做到自律,而市场机制也已十分健全。”陈教授坦言:“但现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个人还是建议政府能够对有机的市场进行有力的监督。建立、健全一个相应的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营养标签关乎健康
下一篇文章:美国拟禁止向青少年销售红牛等可能有害功能饮料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