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染色豆”卖了3年后被“碰巧发现”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年04月02日    关注度:     【字体:
    据新华社长沙3月30日专电(记者周勉、苏晓洲)用水、化学制剂和颜料,就能将干雪豆染成“豌豆”,将干黄豆染成“青豆”。这是湖南省衡阳市等地一些地下“黑作坊”的生财“秘方”。日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查获并销毁了一批700余公斤的“染色青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人们对“染色豆”危害健康的广泛担忧。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执法部门无意中发现的“染色豆”,再度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违禁添加问题摆上了台面。

  “问题豆”制作现场,肮脏的场景触目惊心

  3月17日,衡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在该市华新开发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发现一批绿油油的“青豆”非常可疑。按常理,时下并非青豆集中上市季节。执法人员当即查封了这批总重700多公斤的豆子,随后的检查发现,这批豆子可能有问题。

  衡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队长颜卫东等人介绍,在随后展开的“地毯式”清查中,执法人员在祁东县、常宁市、衡山县等地陆续发现并收缴“青豆”20余公斤。

  经调查发现,这些“问题豆”来源于衡阳市华新开发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家流动摊贩。3月23日晚,衡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衡阳市公安局联合行动,在华新开发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场抓获了销售“问题豆”的商贩彭某。随后,又在城郊头塘互助村查封彭某、吴某两家地下加工的黑窝点,当场查获“青豆”700余公斤。

  在一些“问题豆”制作现场,肮脏的场景触目惊心:大缸内水面泛着泡沫,浸泡着发绿的“豌豆、青豆”,果绿染色剂塑胶瓶及焦亚硫酸钠塑料袋散落一地;麻袋捆装的各式干雪豆、黄豆堆积如山。执法人员还发现,木耳也在污水缸内浸泡,闻起来有一股碱性气味。

  违禁添加是实现增产、增重、增色、增收的“赚钱秘诀”

  记者从衡阳市相关执法部门了解到,执法人员在这些作坊,不仅发现“青豆”,还查获了3235公斤干豆子,约5公斤化学制剂焦亚硫酸钠、1公斤染色剂“果绿”及用于加工销售的容器具等。

  衡阳市执法人员的审查表明,涉嫌制造“青豆”的彭某等人,在衡阳租房从事这种“加工生意”已达3年之久。据彭某供认,他所谓的加工工艺,就是使用水、“果绿”和焦亚硫酸钠,将干雪豆染成“豌豆”;将干黄豆染成“青豆”。这种“染色豆”被其售卖至城区附近的学校及单位、农贸市场等。

  执法部门查明,彭某加工“染色豆”经济效益可观:染色加工的干豆色泽鲜亮,1斤干雪豆经浸泡后可增重至1.7斤;1斤黄豆可增重至1.8斤。每斤售卖后可赚1.5元左右,每天销量达1000公斤。

  据了解,焦亚硫酸钠又称二硫五氧酸钠、重硫氧,主要用作漂白剂、防腐剂。如果摄入过量,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破坏B族维生素,引起腹泻,严重时会毒害肝、肾脏。而“果绿”是国家明令禁止在农产品中添加的着色剂,食用过量致癌。

  此次湖南农业执法部门发现的“染色豆”,近些年在市场上时隐时现。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广泛存在的违禁添加问题。

  “少数参与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制造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一位曾参与过食品安全暗访的官员坦言,在城市周边大小食品加工企业或作坊多如牛毛,为卖个好价钱,有人滥用非食用化工物质制作食品。这股风吹到生产环节,连少数农户也滥用色素、激素和抗生素。在某些人看来,违禁添加是实现增产、增重、增色、增收“四增”效应的“赚钱秘诀”。与早年生产黑心食品使用工业盐、吊白块等手段相比,如今有些人的添加物已“升级”到甲醛、“霉克星”、孔雀石绿等“精细化工”水平。

  “碰巧发现”背后是监管“牛栏关猫”

  湖南省农业部门一位官员说,按分工,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只负责对来自农业的初级、鲜活产品的监测。而“染色豆”属于加工环节,应由质检部门负责。如果涉及流通、贩卖,则由工商部门负责。此次衡阳农业执法部门发现“染色豆”,是“碰巧发现”的。

  “染色豆”卖了3年后才被“碰巧发现”,显示食品监管机制尚待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食品监管仍是“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造成职能交叉、重叠问题长期存在。食品安全检测也被过度市场化,变相成为一些部门的创收渠道。

  此外,绝大多数城市食品安全地方性立法缺位,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召回、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尚未有效落实到操作层面。特别是在有毒有害物质使用监管、索证索票、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方面,缺乏强制性行为规范。上述漏洞导致对“问题食品”的监管,形同“牛栏关猫”。不法分子钻营其间,进退自如。

  近些年,很多部门通过媒体或者街头宣传不断提醒人们改变追求食物“靓”“精”的畸形消费理念,也不要贪便宜。但记者采访的一些消费者却说,靠“望、闻、问、切”辨别假劣食品,老百姓难学会,也记不住。让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天职。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吃鸡蛋的也有禁忌
下一篇文章:一天一根香蕉轻松对抗七种疾病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