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商品流通市场逐渐繁荣,而随之而来的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也迫在眉睫。日前,记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发现不少食品安全死角,危及农村群众的健康。
在淮北杜集区的一个农村集市上,记者看到这里的餐饮小吃摊点就设在路边,熟食摆放在露天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糕点经营户大多是前店后坊,简陋的操作间任人出入;一些香油小商贩就在苍蝇横飞的路边,支起一口锅现场制作香油,身边的蛇皮袋里装满了回收清洗过的瓶子。
香油商贩:“(香油)自己做的,用石头磨推的。”
记者:“在哪搞的这么多小罐子?”
香油商贩:“这是买的。”
在肥西县花岗镇,记者在董岗小学对面的一个小卖铺里发现,这里出售的小食品从包装上看大多是粗制滥造,一毛钱一个的小糖,五毛钱一块的萨其玛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有些饼干没有生产日期或者过了保质期。
记者:“怎么没有生产日期?”
经营户:“好像找不到(生产日期)。”
随后记者来到紫蓬山镇附近的一个农家饭店,发现这家饭店在没有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经营了,更不用说办理“健康证”了。
餐饮经营户:“我们家门口(饭店)来讲,都是这样。”
其实像这样的食品卫生状况,在全省基层农村比较普遍。农村地区成为问题食品的集散地和食品安全问题易发的重点区域。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 汪春兰:“农村来讲是个大市场,一旦出现食品的一些不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管理)机制。”
采访中农村一些地方的食品安全确实令人担忧,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切实地负起责任来,齐抓共管,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共同为农村群众营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