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饮食安全 >> 浏览文章
警惕身边的“隐性危险”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年04月16日    关注度:     【字体:

 警惕身边的“隐性危险”
让食盐摄入量回归“适量”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2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4倍。与此同时,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1%。食盐摄入过多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吃盐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给人们的表面感觉是“咸”。无论何种菜肴,大多都是以咸作为基础味,是食盐让我们享受到了美味佳肴。
    氯化钠中的钠元素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一种化学元素,人体内约存有6200毫克—6900毫克的钠。钠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内,调节体内水分,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功能。

“咸”中有危险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平均血压高于城市。而食盐摄入量与其相一致,也是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
    临床高血压的干预治疗证实,当食盐摄入增加时,血压就升高。如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减少2.4克,健康人的平均收缩压可下降0.3千帕(2.3毫米汞柱,舒张压可降低O.19千帕(1.4毫米汞柱);而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可降低0.77千帕(5.8毫米汞柱),舒张压可降低O.33千帕(2.5毫米汞柱)。上述数据表明,食盐摄入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血压水平。
    50岁以上的人和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其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为敏感,膳食中的食盐如果增加或减少,血压就会随之改变。高盐饮食还可以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就大大增加。超重和肥胖者的血压对食盐更敏感。
    据统计,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002年比1992年上升31%,高血压患者已达1.6亿,平均每年增加300万人。为了预防这种危害严重的慢性病,倡导清淡少盐膳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每天吃多少食盐合适

    人体需要的钠主要从食物和饮水中来,食盐、酱油、味精、酱和酱菜、腌制食品等可以提供较多的钠,肉类和蔬菜也可以提供少部分的钠。正常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我国成人一般日常所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仅为1200毫克左右,因此,在每天食物的基础上,摄入3克食盐就基本上达到了人体钠的需要,由于人们的膳食习惯和口味的偏好,盐的摄入量远远超过3克的水平。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为12克,城市10.9克,农村12.4克。酱油平均为8.9克,城市为10.6克,农村为8.2克。虽然这比1992年略有下降,但远高于6克食盐的建议量,引发慢性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摄入量是6克。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了每人每日5克的建议,但是鉴于我国居民食盐实际摄入量与目前6克的建议值有较大差距,因此仍然维持目前的建议值。

如何减少食盐摄入量

    首先,人们要自觉纠正因口味过咸导致的过量添加食盐和酱油的不良习惯,对每天食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的办法,用量具量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
    一般20毫升酱油中含有3克食盐,10克黄酱含此1.5克,如果菜肴需要用酱油和酱类,应按比例减少其中的食盐用量。
    习惯过咸食物者,为满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食物。
    烹制菜肴时如果加糖会掩盖咸味,所以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是否过量,应该使用量具。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减少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的摄入量。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在食品中添加工业明矾 严惩
下一篇文章:武汉查获大量漂白染色豌豆 食用可引起中毒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