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云南普洱产的茶才叫普洱茶 普洱新国标惹争议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年11月30日    关注度:     【字体:
   日前,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中洲中心举行,开幕当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举行座谈会推介普洱茶国家标准。今年5月,云南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相关标准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山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艺、品质特征等作了明确规定;另外,对普洱茶产品实施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包装标识。按照标准,只有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才能叫做普洱茶。

  普洱茶新国标引起争议

  对这项地理标志保护标准,云南普洱茶企业普遍表示欢迎,云南大益茶叶集团总裁助理邓增永认为农产品地域特点明显,不同的土壤、气候、水分等因素都会影响品质,出台这项国家标准易于为企业和消费者接受,而且标准体系完善有利于行业整体提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庆也表示,农产品走向工业化生产模式,进行品牌发展,标准化是必经之路,为行业提供标杆。

  但部分业界人士表示存疑,认为缺乏规范和公平。有业内人士指出,普洱茶本身是一个共用的茶叶品种,不应受限于地理范围,目前制定的标准只能是云南普洱茶标准而不能是普遍的普洱茶标准,只能是地方标准。对此,有云南业界人士表示,该标准得到国内许多专家论证,对标准问题有异议可以申诉,但标准公示期间并无异议。

  非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生产不能叫普洱茶

  根据即将实施的普洱茶国家标准,普洱茶的定义是,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制成的。非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

  据了解,普洱茶新国标是由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的。据该标准称,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而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有关专家称,非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地区生产的茶不能叫普洱茶,云南茶企业到上述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外购买茶叶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此外,截至2008年9月30日,云南省共有8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只有这些企业可以生产普洱茶,而其中质量优良的普洱茶才能贴上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志。

  是收藏品更是消费品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认为新标准的实施对普洱茶收藏的作用会更为明显,有利于净化普洱茶行业。自2005年至今,普洱茶经历了很多的波动,市场呈现曲线,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是普洱茶产品被附加了太多东西,部分茶商恶意炒作、哄抬茶价,普洱茶才会遭遇市场流通困难。大益集团品牌宣传负责人华毅表示普洱茶的本质应该是“天然绿色的饮品”,在发展过程中波动属于正常,但要明确收藏只是普洱茶的附加值,目前普洱茶企业应该在稳定现有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开创新市场,引导消费者,依靠品饮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针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部分企业已经着手改进产品,对普洱茶进行精深加工,增加新的普洱茶产品。有商家甚至表示会考虑北方不太适应繁复冲泡方式的消费者推出方便饮用的普洱茶,如茶包等。本届茶博会上,大益集团针对消费者饮用需求推出散茶,第一天就卖断货。与此同时,有企业认为作为“消费品”的普洱茶,营销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应该着眼终端消费,吸引“饮茶人”的眼球。(记者 钱玮珏 欧志葵)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新设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成“香饽饽”
下一篇文章:美设奶粉“三胺”标准 改变“零容忍”态度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