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盐为首”,盐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和战略性资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乃至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盐业体制改革,将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配合盐业体制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加快推进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12月27日,在盐改实施前期,由中国盐业协会主办、北京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暨中国盐业协会第七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茆庆国在会上强调,从2017年起,我国将进入为期两年的盐改过渡期。为确保食盐安全、市场稳定,将全面开展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和食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此外,中国盐业协会第七届三次理事会扩大会上通过了各项议案,为明年的食盐行业工作、贯彻中央盐改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业监管
创新举措有哪些?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指出,盐行业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轻工二处处长孙平表示,这是坚持食盐专营制度,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创新盐业管理方式,增添行业健康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
自盐改信号释放至今,中国盐业协会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在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加快食盐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强化食盐安全管理;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食盐企业诚信经营。
会上,中国盐业协会理事长茆庆国作《理事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建立食盐电子追溯体系,能实现食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询,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进行食盐追溯呢?据了解,食盐标码合一标志的功能及防伪性通过了中国轻工信息中心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专家认为,标码合一标志具有成本低、易识别、可验证的优势,防伪力度强;能够有效实现防复制、防造价;具有可操作性,可满足食盐产品防伪追溯和市场监管的需求。可以看到,标码合一既能够追溯到产品来源,又能够鉴别真假,并对食盐真假做出具有法律依据的终极鉴定,维护食盐生产企业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未来盐业大数据的基础。在涉盐法规中已经载明食盐必须有“碘盐”和“非碘盐”的标识,食盐标码合一标志被赋予了法律依据。
此外,中国盐业协会与国家部委通过筛选,确定选择北京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征信机构,共同开展盐业信用体系建设,并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一是编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信用管理与公共服务系统”并开始运行。目前已加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139家、食盐批发企业2657家的信用数据。二是初步建立试验生产、批发企业法人、实际控制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通过多个数据库查询和大数据比对分析,完成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并在国家发改委“信用中国网”建立食盐专营企业专栏,公布、公示有关信息。三是完成“食盐生产和批发企业资质名单”“涉盐企业关注名单”“涉盐制假贩假名单”的整理工作,参考盐行业标准,结合行业信用评价经验,初步制定违规、失信行为处理规则。
在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上,北京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立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他指出,盐行业信用体系平台起到了连接盐行业信用主体和相关主管机构的桥梁作用,将盐企与各级主管部门紧密连接起来,一方面使盐企积极配合信用记录建设,另一方面为主管部门提供精准、全面、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盐行业信用建设,给行业信用监管提供重要抓手,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并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产经营
食盐价格将怎样波动?
人们熟知,现行的食盐政府定价模式已经存在20年。1996年5月,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国家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并执行国家规定的食盐价格。今年4月,国务院释放盐业体制改革信号,盐改正式起航,将全面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等因素自主决定食盐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如今,盐改进入倒计时,我国持续20年的食盐政府定价模式将被正式打破,盐行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问题。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盐业固有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将给行业和企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盐的价格向价值回归成为必然,垄断条件下的食盐较高利润和工业盐低价冲销都将难以为继;品牌、品质、品种与服务将成为决定盐业企业竞争失败的决定因素;在完善专营制度的前提下,盐业企业跨区域经营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将逐渐增多。食盐专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打破计划经济的一池静水,盐业即将进入一个坚持专营又充满竞争、活力、动态调整的新阶段。
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李耀强分析称,盐改的核心是确保食盐安全,亮点是激发市场活力,这一系列的举措将改变盐业的整体格局。但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盐业仍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明年引入竞争机制之后,长期受限于区域专营和价格管理的制盐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本质和方式还不十分熟悉,一些企业可能会过于依赖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份额,不排除部分企业、部分地区出现价格战,导致恶性竞争,造成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下降,最终将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有关数据显示,盐行业业务规模达到200亿元,在此环境下,食盐价格相对稳定。那么盐改之后,食盐价格将会怎样变化?李耀强表示,消费者更多的是关心食盐质量安全和产品品牌,而不是期待在食盐消费上能省几个钱。基于这样的判断,小包装食盐的市场价格应该将保持基本稳定。“盐业需要调整的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我们要学习借鉴成功企业的营销经验,在提品质、创品牌上下功夫,而不是打价格战。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推动行业自律,共建产销合作、良性合作的市场秩序,才能形成盐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
体制改革
未来如何继续推进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王强在会上强调,盐业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改革,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改革后的食盐价格、质量和数量牵动整个社会。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是国家发改委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为推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自今年4月开始至今的8个月内,在盐改实施倒计时之际,中国盐业协会以及全国盐行业企业等单位为盐改做了大量工作,而2017年盐业体制改革将会怎样继续开展备受人们关注。
中国盐业协会秘书长宋占京表示,目前,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服务平台建设已经完成并开始运行,全国已经有8个省12家食盐生产企业在平台注册。2017年底前,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将建立电子防伪追溯系统,对接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服务平台。2017年,中国盐业协会将建立所有食盐企业信用记录,开始对违规经营、破坏市场秩序行为进行信用不良记录并公示。此外,还将依托食盐信用平台系统开展市场主体备案工作,对食盐生产和批发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并出具信用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评价机制。
盐业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盐业坚持改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盐业将面临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建议,盐业旧的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力。盐业改革不进则退,要把改革的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靠市场化的改革实现更大发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盐业应基于现实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盐业经济结构调整,向可持续经济运营轨道转型。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从而释放市场活力,才是盐业改革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