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缉私员查获“70后”冻肉、南宁警方查获1967年走私鸡爪……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海关查获“僵尸肉”的新闻,引发关注。此前,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韦波接受媒体专访时提到,广西走私的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7月11日《新京报》)
谁都知道,“僵尸肉”只是对某些过期冻肉的比喻,其实,这种比喻本来就是夸张的。首先,僵尸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而且,僵尸的含义也不是指尸体的久远,而是传说中的一种鬼怪。其次,食品专家表示,“僵尸肉”是新词,目前未明确冷冻多少年的肉可以称为“僵尸肉”。倒是80后’缉私员查获‘70后’冻肉”的新闻,充满了“新闻要素”。
对这种明显被放大的噱头,我早就料到会遭到质疑,所以一直按耐着足以展开评论的冲动。这不,前日,一则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剧情逆转,质疑“僵尸肉”或为假新闻。“僵尸肉”中所提到的南宁、长沙两地海关,双方均表示,在两地海关近些年的缉私行动中,从未发现过数十年冻品,也从未发布过上述信息。然而,关于处理“僵尸肉”的报道却图文并茂。
于是,这些确实已经被查获或公开销毁的冻肉,进入了是不是“僵尸肉”的“考古”中。这是不是有点“误入歧途”?无论这些冻肉是“70后”还是“80后”,即使是“90后”,与已经查明的非法入境有本质区别吗?已经发现的变质与具体年份还有多大的关系?为何热衷于弄清这些冻肉存放了几年或几十年,而不去调查和公开这些冻肉是如何非法入境的?究竟何去何从了?对于存在着极大食品安全隐患的走私冻肉,舆论的热点居然还停留在类似“保存技术”,“保存成本”等话题上,似乎发现了出土的“古董肉”。
即使在“保存技术”,“保存成本”上,能够推翻“僵尸肉”的说法,但这些非法入境的,没有相关检疫手续和标识的冻肉,就不存在“僵尸肉”最要害的问题?看上去,对“僵尸肉”的夸张是想把有关肉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而“僵尸肉”的剧情逆转,似乎也在把这个问题趋于平缓。在这其中,真正有涉非法入境和缺乏相关检疫手续等问题,反而隐退在对“僵尸肉”的“考古”之中。
从已发现的问题冻肉来看,无论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些问题冻肉是如何非法入境的,入境后的分流和销售,都是应该亟待查清的。而纠缠于有没有发现过数十年冻品,只是这些冻品的过期程度而已,几乎无关这种非法行为的性质。现在倒好,舆论想用“僵尸肉”把这种问题冻品推向极端,有关方面则用不是几十年的“僵尸肉”予以推翻。这不仅让人疑惑,这到底是关于所谓“僵尸肉”的危害性,还是它的“研究价值”?那些公开销毁的“僵尸肉”,又是怎么回事?又有谁对此负责?
调查“僵尸肉”的重点不在“考古”上,而是应该通过这一典型事件,引起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对于那些走私的和不合格的肉食品,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不管是几十年前的“僵尸肉”还是昨天的死猪肉,都要严格把关。别让这些严重危害健康的食品问题,像“僵尸”一样,最终变成了一种“传说”。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