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五粮液垄断价格领大罚单
热词:垄断
回放
去年末,高端白酒销售遭遇寒冬,茅台、五粮液经销商为缓解压力,竞相低价出货。茅台集团为保自身利益,下发通报,对3家低价销售和串货的经销商开出罚单,暂停执行茅台酒合同计划,并扣减20%保证金,提出黄牌警告。其后不久,五粮液也发布营销督查处理通报,指责极个别五粮液品牌运营商和五粮液专卖店我行我素、不按规则、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低价、跨区、跨渠道违规销售五粮液。
我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据此条文,国家发改委对茅台、五粮液进行反垄断调查,在两家酒企的积极配合下,茅台、五粮液涉嫌"价格垄断"一事被坐实。今年2月23日,国家发改委对茅台、五粮液分别开出2.47亿元、2.02亿元,共计4.49亿元的罚单。
点评
尽管4.49亿元的处罚对于销售额数百亿元的两家企业来说不算什么,但该处罚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5年后,针对价格垄断开出的第一大罚单,也是影响最大且具有普法意义的一个案件。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查处上述两家企业正是出于两家企业在网上公开曝光了自己的违法事实,为执法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证据。罚单一出,茅台、五粮液没有表示异议,接受处罚的同时修改了营销政策。
4.49亿元大罚单的开出,让公众看到《反垄断法》不再是高悬而虚置的"屠龙术",而是切切实实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力法器。同时,该处罚对国内垄断行业巨头和处于垄断强势地位的企业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农夫山泉"标准门"
热词:标准乱象
回放
3月8日,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中出现黑色不明物。15日,农夫山泉回应称,细小沉淀物实为天然矿物元素析出所致,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符合国家标准中的各项安全指标。25日,《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围城,水质堪忧》一文,让农夫山泉事件升级、发酵。4月11日,农夫山泉回应称,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产品品质高于国家现有的饮用水标准,并指责有人蓄意策划抹黑农夫山泉。
4月12日,《京华时报》撰文称饮用水协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不及自来水。任何瓶装水企业都必须以国家强制性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为底线,若不能执行则有违反国家食品安全法之嫌。此后,《京华时报》持续28天以连续67个版面、76篇报道,称农夫山泉"标准不如自来水".11月4日,农夫山泉派员上京举报《京华时报》。当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受理此案。11月29日,"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诉京华时报社名誉权纠纷"一案和"京华时报社诉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合并开庭审理。
点评
农夫山泉"标准门"持续发酵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公众对于饮用水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标准进行完善和统一的迫切愿望。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媒体在指责这个问题的时候,拿出的是一套标准;企业在为自己辩白的时候,拿出的是一套标准;行业协会在做出种种举动的时候,呈现出的是另外一套标准。标准政出多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哪个标准说了算?哪个标准在切切实实地维护消费者权益?标准乱象令人担忧,食品标准治乱迫在眉睫。
电商抢滩生鲜食品
热词:"抢鲜"
回放
3月,1号店正式推出网购生鲜食品。7月,天猫试水生鲜食品配送;苏宁易购以"阳澄湖大闸蟹"开启生鲜网购大幕。9月,东航旗下的物流公司正式推出电子商务网站"东航产地直达",并以网购生鲜食品为主。京东自营生鲜频道也在9月上线。沱沱工社、优菜网等大大小小的电商纷纷跟进抢食生鲜食品网购份额。此外,早在去年6月,快递巨头顺丰就宣布上线顺丰优选电商平台,销售生鲜食品。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生鲜食品B2C市场2010年成交额为4.2亿元,2012年井喷至40.5亿元,2013年有望达到57亿元。生鲜类食品网络销售爆炸性的增长,表明电商们已将生鲜食品市场看作为电子商务的下一个"蓝海".
点评
有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生鲜产品零售总额在2.5万亿元左右,不过在线上的交易额只占了1%,正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一段时间,这个比例可能上升到10%.面对如此宽阔的"蓝海",电商们会一帆风顺吗?
网上经营生鲜食品最大的难题在仓储和物流,这种需要冷藏冷冻的食品,从储藏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始终处在低温环境中。如何保障物流过程,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冷藏,是对电商的挑战。此外,在网上卖生鲜食品毕竟不像卖图书、家电,有统一的规格、标准可依据。对于生鲜食品而言,"新鲜度"是其最大看点,然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同样一种食品的新鲜度认定标准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因此,网购生鲜食品标准化这一问题,也许将成为电商在"一帆风顺"前行中的一道障碍。
中储粮大火
热词:渎职
回放
5月31日下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造成80个粮囤、揽堆过火,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07.9万元。经调查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粮库作业过程中,皮带式输送机在振动状态下电源导线与配电箱箱体孔洞边缘产生摩擦,导致电源导线绝缘皮破损漏电并打火,引燃可燃物苇栅和麻袋,并蔓延至其他79个粮囤、揽堆货位的苇栅苫盖物。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报称,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5·31"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已经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审核批准,认定为责任事故。根据调查结果和有关法纪规定,对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主任、法定代表人郜彦平和副主任于国春、罗洪权等6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给予中储粮仓储管理部部长庞映彪降级处分;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杨宝兴,副总经理刘杰和仓储管理处处长麻志伟撤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大庆市公安消防支队林甸消防大队长于立忠记过处分;林甸县副县长李洪杰记过处分。责成中储粮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
点评
80个粮囤、揽堆过火!4.7万吨粮食烧毁!经济损失307.9万元!"天下粮仓"--这样的消防安全管理重地,仅有的一辆消防车既无水又无油!
这场大火"烧"出粮库管理的多重纰漏,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中储粮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作为管理人员本应恪尽职守,不能有一点点疏忽大意,可是,形同摆设的制度让这些管理人员习惯了在侥幸中过日子,凡事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但愿其他重要民生设施,能从其中汲取教训,将隐患消于无形。
恒天然自揭"家丑"
热词:社会责任
回放
5-6月,恒天然在其实验室针对梭菌属微生物进行检测,因无法最终判定具体菌种,而委托新西兰农业研究所进行肉毒杆菌确定性检测。7月31日,该检测结果显示阳性。8月2日,恒天然向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通报情况,并对涉险产品进行锁定、发出预防性召回。中国消费市场由此引发强震。5日,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思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并向中国消费者道歉。6日,西奥·史毕根思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会面。
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表声明称,该机构对先前涉嫌污染的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粉样本进行了195次检测,所有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最终检测确认,恒天然3批次乳清蛋白乳中的细菌为普通的生孢梭菌,而非高致病的肉毒杆菌。但由于两种细菌十分相似,被恒天然聘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搞错。
点评
恒天然此次自揭"家丑",是在仅仅确认产品中含有疑似肉毒杆菌时,就将此结果主动公之于众,并未等到更为详尽准确的最终检测结果出来。恒天然一开始就对产品做了"有毒"假设。中国的乳企遇到"疑似"食品安全问题时,为什么鲜见自揭"家丑"?
当然,恒天然的自揭家丑,不仅仅是该企业拥有的社会责任,约束恒天然的,还有新西兰十分严苛的食品预警机制与食品安全惩罚机制。假如恒天然不及时将疑似问题产品进行通报,后经查实产品确有质量问题,企业对之又进行了隐瞒,则有可能遭受足以让其倾家荡产的惩罚性赔偿。恒天然如果发现产品中含有可致幼儿死亡的肉毒杆菌,主动曝光并及时召回产品,损失的只是公司的部分利益。任何企业都会两害相权取其轻。
食品业界呼吁:专家防伪
热词:真假难辨
回放
8月5日,本报以"专家防伪--社会舆论和食品产业面临新课题"为题,对个别专家在进行消费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个别有悖科学的观念和伤害产业的言论进行了报道。报道中说,现在活跃在食品产业舆论前沿的,都是一些拥有真正专业背景或者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熟悉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并且会用数据、案例和简洁极端化的语言来包装自己的观点。而事实上,很多这类知名专业人士对于食品产业或者对其阐述的食品产业中某个领域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一旦对于不了解的事件发表言论,他们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伪专家".
虽然这些"伪专家"具有轰动效应的观点和言论经不起科学和实践的推敲,政府有关部门也会站出来"纠偏"、"纠错",但是消除其在产业中的负面影响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面临着挫折和尴尬,而对于置身其中的企业而言,就是巨大的利益伤害。
点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求丰富的食品,对其相关的知识也有迫切了解的需求。正因此,有着真专家身份的"伪专家"们的言论才得以被视为"权威"且迅速传播。
目前,既谙熟专业,又乐于、善于与受众交流的专家太少。大多在细分领域中专深的专家往往不轻易发表观点和言论,即使发表观点和言论,也常因这些专家在表述上力求科学、严谨、周到、不偏激,令很多受众感觉太学术、乏味。然而,食品科学知识传播并非娱乐,只有让真正对口的专家发出科学的声音,我们每个人以及食品产业才能多享受一些由科学知识带来的福利。
"第一口奶"遭绑架
热词:行业操守
回放
9月16日,央视"变了味的’第一口奶’",曝光天津多家医院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被奶粉企业操控。报道称,奶粉企业以向医院人员贿赂的方式,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央视出具的一份支出名单显示,天津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过去一年每个月都会从多美滋那里领取到3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金额回报,每个月总额都在30万元左右。
10月1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调查结果,2011年以来,天津市85家医疗卫生机构的116人受多美滋公司委托,以向新生儿和婴幼儿家长授课、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违规接受多美滋公司数额不等的费用。调查决定对116人违规接受的费用全部予以收缴,对13名问题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点评
对新生儿而言,母乳是他们最好的食物,低致敏性,而且完全能满足婴幼儿身体发育所需营养。该事件最为恶劣的地方在于医院既不提倡母乳喂养,也不考虑新生儿的个体差异,统一都喂奶粉,甚至禁止自带。对千百万新生幼儿至关重要的第一口奶,就在这样的金钱交易下,被奶粉企业和医院无耻地绑架了。
尽管新生儿喝完"第一口奶",是否会产生排斥母乳还存在争议,但问题关键并不在此,因为即便奶粉不干扰今后母乳喂养,不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危害,医院也没有权力决定新生儿"第一口奶"喝什么。
双汇收购美国猪企
热词:世界最大
回放
9月,备受全球关注的双汇国际并购史密斯菲尔德项目完美收官,这也意味着双汇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美国当地时间9月26日上午,由中国银行牵头的40亿美元银团贷款按时交割,随后双汇国际与史密斯菲尔德正式签署并购交易生效协议,历时4个月的并购交易正式完成。此后,史密斯菲尔德将作为双汇的全资子公司运营,史密斯菲尔德的品牌依然保留。对史密斯菲尔德而言,并购必将使其更多猪肉产品打入中国市场,这也同样意味着美国猪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日子为时不远。
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金额的最高记录,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全球非自然资源产业的最大一笔收购。两家公司合并后年度营业收入预计近200亿美元。
点评
近两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诟病,双汇就多次陷入其中。此次收购美国最大猪肉企业,除为双汇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外,借助于史密斯菲尔德的良好名声,赢回更多中国消费者的信心、获取更多的海外供应,恐怕更是双汇所期待的。当然,如果只顾着借名,忽略务食品安全之实,恐怕还是难逃诟病阴影的。此外,在美国,添加瘦肉精属合法的。以前双汇为保护自身利益,反对开禁添加瘦肉精的美国肉进入中国市场,但现在它与美国企业利益一致,双汇又将如是说?
地沟油主犯获无期 117企业涉案
热词:震慑
回放
10月9日,涉案金额达6000万元,涉及117家大中型食用油、食品加工企业以及个人粮油店的特大地沟油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成奎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被告人各自获刑。该案是"两高"关于食品安全的司法解释出台后,开庭审理的第一起"地沟油"大案,因案值巨大、涉案企业众多而备受关注。
经审理查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江苏康润食品配料公司王成奎以及公司另一股东李树圣在明知王佃生、蔡学飞等人提供的油料为废弃油脂以及各类肉及肉制品加工废弃物等非食品原料生产,仍决定多次大量采购并加工为食用油,销售给安徽省、四川省、重庆市、北京市等地的117个食用油、食品加工企业以及东海县王三粮油店。其中,2011年康润公司销售"食用油"数额为人民币4634.85万余元,2012年销售"食用油"数额为1636.83万余元。
点评
令人震惊的远不仅是该案的案值之大和涉案企业之多,而是康润公司竟然是一家有着合法经营资质的正规食品企业。该公司利用合法的身份从事着非法的生产,并打通产业的上下游,形成制贩"地沟油"的完整产业链,其渗透之深、涉及之广、危害之大令人震惊。
要让消费者远离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加大法律震慑力度无疑是良策之一。只有"重典",才能震慑住那些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
奶粉进药店销售
热词:形式与内容
回放
10月,首批获批准的国产品牌7个,进口品牌4个,共11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率先在北京和江苏试点销售。目前,陕西、山东、天津等地也已经有药店卖奶粉。在香港,也有六成左右的奶粉是由药店卖出。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商务部等九大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专区销售,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奶粉进药店销售作为提振奶粉消费信心的举措之一,备受关注。
消费者进到药店婴幼儿配方乳粉专柜或专区,使用货柜配备的扫描枪对奶粉罐体上二维码进行扫描,该罐奶粉的相关信息就会显示在终端显示器上,然后可进行支付、取货,整个过程可自助完成。
点评
奶粉进药店销售,其意图是借鉴药品的监管模式来管理奶粉,这无疑是一种更严格、更规范的管理方式,对于保障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奶粉的质量、安全、价格等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出售方式或售卖场地的变化。
其实,我国历次出现的奶粉安全问题,大多数是在生产环节上出的问题,较少出在流通销售环节,真正决定婴幼儿奶粉质量的是生产源头上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正如业内某位专家所言:如果源头上有三聚氰胺,那到药店去卖就能去掉吗?如果在源头上更换了生产日期,到药店售卖一样无法给消费者真正新鲜的产品。
本专题撰文 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