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国食药监局:生产白酒不准标注“特供”等字样
来源:北京晨报    更新时间:2013年12月02日    关注度:     【字体:

原标题:管不住的特供?

  点击浏览下一页

  李倩/图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据悉,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修订工作已启动,明确将控制塑化剂指标等新问题列入审查细则。此外,在对标签的要求中提出,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12月1日《京华时报》)

  赞扬

  既是行规也符合反腐败

  白酒就是白酒,只要消费者愿意出钱都可以喝,若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专门供官员喝,就是把官员喝酒与老百姓喝酒区别开来。这除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以外,还是媚权心态的裸露,有违公序良俗和行业道德。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白酒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虽是企业的营销办法,但让人觉得这是在借助权力消费的光环拉大旗作虎皮,除了迎合一些人的媚权心态而让销售量借梯上楼以外,更多的是用“特供”、“专供”等字样扰乱正常的市场销售秩序,形成不正当竞争。这种做法,涉嫌违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全是凭借花花肠子的手段愚弄消费者。

  市场就是市场,产品就是产品,白酒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那么其他商品如锅碗瓢盆卫生纸那不都可以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某个品牌的白酒是什么味道,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又是什么味道?难道能让人喝出权力的味道?能喝出升官发财的味道?不管能否,把白酒这个与权力毫无关系的产品与权力挂钩,妄想显示权力的高高在上,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自然为人诟病。

  特别是放任白酒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让“特供酒”、“专供酒”等大行于世,只会在社会上滋生出更多的特权思想,扰乱市场公平竞争,助长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从这类“特供酒”、“专供酒”等背后还能看出“三公消费”的铺张,造成官场中吃喝享乐主义盛行。不仅与“八项规定”不符,这种用权力勾兑出来的“特供酒”、“专供酒”等,本身就掺杂着腐败基因,这喝出的不是酒味,而是发酵的特权肿胀味。

  这次规定,既是白酒行业的行规,也符合反舌尖腐败、反“四风”的需求,更是社会共识,值得期待。

  玫昆仑

  疑问

  不准特供还要强调几回

  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怎么看,都似曾相识——是啊,早在今年3月,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财政部、审计署、工商总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而与此同时,是中央三令五申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政令一道接着一道,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更是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如此背景下,再来强调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似乎有画蛇添足的味道了。可是,也未必,在中央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政令下,在一些地方,特权主义还是在我行我素。国庆节前,媒体就曝出黑龙江黑河市还能见到一个叫“鹿源春”牌子的“公安交警特供”酒、“海关特供”酒和“邮储银行”内参酒等产品。而黑河市政府更是要求黑河市域各单位部门对“鹿源春”公司予以扶持,并口头通知自行订购白酒,这顶风作案实在是嚣张得很!

  中央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令,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更不能走形式、搞变通。不准“特供”“专供”还要强调几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还要强调几回?禁令既然已经颁布施行,对那些顶风作案明目张胆叫板中央禁令的官员,就无需手下留情,必须“露头就打”、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起到十足的威慑作用。正如有些专家认为的,更重要的是下决心面对面跟特权打一场战役,只有打掉了特权,才能把腐败温床和基础彻底打掉。

  吴杭民

  析因

  为何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面对愈演愈烈的伪特供问题,专项整治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2004年有关部门就发出《关于严禁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名义的紧急通知》以来,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进行一场整顿行动。

  为何如此,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商家为了促销,但凡有点名气的产品,便纷纷打起特供的旗号,普通商品一旦披上特供的外衣,立马身价倍增,成了人人争抢的紧俏商品。应该说这种特供是一种伪特供,更多的只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二是,实体市场的伪特供商品虽然能够得到及时的整治,但是大量真假难辨的特供商品却已经转而寄生于互联网,通过专卖店、旗舰店、精品店等淘宝网店等形式避开了传统的市场监管,在夹缝之中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一点让人防不胜防。

  然而,谈到网络购物四个字,人们总是能够想到网购有风险,下单需谨慎等八个字,为什么面对特供,人们则放松了警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特供商品,并非是用来给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打通关节而存在,是一种关系的润滑剂,特供背后有特权给予强力支撑,这才使得伪特供与真特供一起存在。

  另外一层市场因素是,在食品安全监管屡屡出现问题的今天,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特供产品因其长期存在神秘性,在消费者心中便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这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特供二字是心理安慰剂。

  特供不应是心理安慰剂和权力润滑剂,假特供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国家法律,其本身又是特权在商业价值上的寻租,自然应该严厉打击。

  当然,在支持严打假特供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所谓的特供制度早日随特权一起消失。如果真特供不存在,又何来假特供?专项行动如果仅仅是打击伪劣商品,更应该能够打击特供背后的特权,这样特供二字才能早日从历史舞台消失。

  钱金德

  延伸

  节日执法雨过地皮湿

  禁止生产“特供”“专供”标识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而应该做到常态化、全天候,等到年底元旦春节来临才来禁,不是太晚了吗?一则生产特供酒并不在于“特供”“专供”等标识,白酒生产企业完全可以“只生产不贴标”;二则特供白酒不在节前生产并不意味着不生产“特供”酒,一些生产企业看似遵守了禁令,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特供白酒生产和供应的事实。所以,我怀疑节前禁产“特供”是又一种节日执法,不过是通过运动式的高潮,造点声势给上级看看,算是一个“政绩工程”。

  “节日执法”是许多职能部门都喜欢做的事。例如,妇女节查妇女用品质量,三大传统节日则查粽子、月饼和蔬菜质量,甚至宣判涉毒案件,也要等待“国际禁毒日”扎堆进行。节日执法的本质是运动式执法。这种运动式整治,看起来威力很大,但由于缺乏长效治理,往往是“雨过地皮湿”,过后会以更大的力量反弹。

  其实,特权是“因”,特供是“果”,禁止生产“特供”标识白酒,不过是剪矢医伤,治标不治本。此前,一些地方给公车贴公车标识防止公车私用,为干部配备GPS手机防腐,实行午餐喝酒备案制,干部婚宴限定桌数,以及实行商业预付卡实名制等,一系列防腐措施之所以大都无功而返,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监督制约权力这个根本,仅仅在“节日执法”、“技术防腐”等细枝末节上下工夫。

  所以,禁止生产“特供”“专供”白酒,更应向特权思维说不,规范权力的运行。让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如此,才能彻底消除特供物品滋生的土壤。

  杨立波

  ■三言两语

  ●早该整治一下白酒的混乱市场了,这紧箍咒是越念越紧了。

  ——易厚宏

  ●搞笑。

  ——古军

  ●什么政策都不老少了,就是执行让人打问号。

  ——肖斯洋

  ●改革气象喜人啊。

  ——胡天

  ●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只能无所不用其极。

  ——陈晓飞

  ●没啥可说的,只观后效。

  ——冯佳若

  ●年底各部门“表决心”的时候到了,政策出台密集期。

  ——田心

  ●有的部门购买特供酒,以支持地方企业。有的机关喜欢特供酒,也有健康安全角度的考虑。所以要构建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而不是让部分官员只管自己的卫生安全。对商家而言,要教育他们不能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肖华

  ●通知是及时的,但是“专供”又何止是一个小小的白酒?取消“专供”,实际上就是取消的权力,如何才能杜绝权力的专供才是值得关注的。

  ——郭元鹏

  ●严禁用甲醇加工白酒、用香料香精勾兑白酒,并将控制塑化剂指标!禁止的对!!我们不要喝勾兑酒。——花满楼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食药监总局:中药材、饮片“限硫令”昨起实施
下一篇文章:餐企微博微信关注度不高 口碑效应仍具显著效果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