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位女检验员对益生菌食品做例行检验,意外地发现了DEHP(增塑剂)。终于揭开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问题就在“起云剂”。此后,台湾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在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上最近更新的问题企业已有300多家,涉及产品不断增加,囊括了“统一”等多个知名品牌。消费者闻“塑”色变,继“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之后,塑化剂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塑化剂是什么
塑化剂即增塑剂,是指“邻苯二甲酸酯” 类物质,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塑化剂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在化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添加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增强其柔韧性,因此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起云剂是什么
内地称乳化剂,是可以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添加起云剂主要是为了防止运动饮料或者食品产生沉淀,起云剂能使之更加均匀,增加口感。起云剂主要利用棕榈油和软化剂这两种原料制成,但是现在不法商贩使用塑化剂作为棕榈油的廉价替代品掺杂在食品添加剂中,对人体十分有害。
事件始末
2011年5月23日,台湾卫生部门通报称,岛内最大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可致癌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随后,另一家起云剂供应商宾汉香料化学公司也被曝光非法添加另一种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此后,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
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随着台湾“查塑”工作的继续,台湾烘焙糕饼业也被塑化剂波及——即不仅饮料和保健食品,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中也普遍掺入起云剂。此言一出,舆论大哗,消费者人心惶惶。
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对问题产品,有关部门已采取行动追查流向,对流入市场的已采取下架销毁等处理措施。有关部门将继续强化口岸防控、风险排查等措施,深入追查追缴问题产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涉案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吊销证照,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塑化剂的危害及应对
塑化剂事件曝光后,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食品安全专家和医学专家表示,塑化剂是一种对人体有持续性危害的有机污染物,虽然它不会像重金属那样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但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会致癌。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因此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塑化剂的毒性大概是三聚氰氨的10倍。
防范: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装食品
事实上,塑化剂不只存在于饮料与食品里,它还被广泛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吃龙虾用的手套和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香水中……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热、包装、盛装的过程里可能会造成塑化剂的溶出且渗入食物中。
塑料袋是小吃摊老板的最爱,为图方便,再加上成本极低,小吃摊上常用塑料袋套碗盘、盛食物。而塑料容器和塑料袋中均含塑化剂,研究发现,塑料袋只要碰到60度的高温就会溶出致癌塑化剂,拿来装热汤等饮食都存在着风险,三餐老是在外解决的“外食族”是高危人群。因此专家建议,想完全规避风险,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少吃一次性或塑料包装的食品,家里储藏食物尽量用瓷器或传统的容器。
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白开水及汤汁等,因为绝大部分的塑化剂及其代谢物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塑化剂事件使人们在惊怕之余,又回归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尽量不用塑料袋盛放食品而用传统容器,尽量少在外就餐回归厨房自己动手。
反思:食品添加剂亟待监管
为什么有毒食品添加剂能够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不良商人受利益驱使、缺乏道德自律,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监管漏洞。
台湾塑化剂事件与以往食品安全事件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爆发于食品本身的生产环节,而是出现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环节。此次出现问题的起云剂或者称乳化剂,属于更为广义上的复配食品添加剂。通俗地讲,就是几种不同的添加剂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物。在这种情况下,复配食品添加剂仍需要相应生产标准来进行规范。这个标准的制定,事关相关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而目前,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标准主要由各地方决定,导致了管理标准的不统一,也导致了监管的难题。
我们期待相关的国标能够尽快出台。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