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中国茶的话语权困局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年08月16日    关注度:     【字体: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饮料市场上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但让人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是茶叶生产、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却不如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产茶国。 

  目前,全球每年茶叶需求量大约是300万吨,而总产量却超过350万吨。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喝红茶,红茶的消费量每年在150万吨以上。一些产茶大国如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远远高于中国。 

  “中国茶的话语权并不在自己手中。绿茶话语权在日本和欧盟手中,红茶由英国垄断,白茶是美国人说了算,只有以普洱茶为代表的新型茶类,中国人才有发言权。”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说。 

  历史的原因让茶叶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中国茶叶因质量和农残问题在国际市场屡屡碰壁,茶企各自为战,没有品牌整合,至今未能打造出一个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 

  中国茶产业国际化的脚步并不轻松,只有认清自身的竞争力所在,作出适当的角色定位,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让中国茶香飘海外。 

  立顿的启发 

  公众习惯将国茶与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商立顿作比较。然而,国内茶企并不乐意与立顿作比较,因为二者定位不同,走的是两条路:品牌茶与大众茶。 

  “立顿在中国水土不服,”福建八马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荣溪称,“它做的是低端茶,走的是大众化路线。做名优茶,它根本比不过本土企业。” 

  日春股份公司高级经理韩峰维也持相似看法:“二者针对的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买立顿茶的人,不太可能是(本土)品牌茶的消费者。” 

  立顿进入中国,是否会冲击民族茶产业?对于这种担忧,韩峰维觉得过虑了,“我觉得是引导,而非竞争。比如某个地方没有人卖茶叶,中国茶企一般不会去那里设置门店。但立顿进驻后就不同了,它集中在超市、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能很好地传播饮茶观念。” 

  “顾客会进行消费升级,从便宜的到贵的,这样就有可能成为品牌茶的消费者。”韩峰维认为,单独一家企业去培育市场非常艰难,只有大家一起做,市场才会壮大。 

  最重要的是,中国茶企从立顿身上学到了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开始重视市场研究、品牌定位、产品序列划分及管理,“以前我们就知道闷头卖茶,什么样的茶都卖,现在我们会进行消费群定位了。”韩峰维说。 

  国茶的魅力 

  当中国还把茶当作农产品来对待时,立顿就已跻身高科技领域,拥有多项专利产品;立顿也属于时尚饮料,简单方便,而中国茶需要特定的喝茶环境。 

  周重林说,上述两项指责触到了国内茶界的痛处。中国传统观念视袋泡茶为低档货,忽略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诉求。而立顿为了打入美国市场,发明了冷饮红茶,以求与可乐的消费者一较高下,国内则很难接受这种喝冷茶的习惯。 

  在标准上,英国人从精细科学层面重新定义茶,启动了有别于中国茶园的标准化种植与生产,消费也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到1888年,印度茶全面超过中国茶,中国茶业从此进入长达100多年的衰退期。 

  事实上,中国许多茶毫无标准和延续性可言,名茶普洱直到2008年才公布了国家标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姚静波承认,立顿成功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确有值得中国茶企学习的地方,不过,中国茶业还是应该根据国情,利用资源优势,坚持走自己的路。 

  姚静波透露,目前国家在茶叶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通过资本运作来推进茶产业的质量安全、产业升级和品牌营销,各地政府也在积极配合,进行区域品牌、资源整合。 

  “中国茶叶的魅力是文化属性,工业化的立顿不叫茶,而是茶叶泡出来的饮料。中国茶未来称雄世界一定是依靠其强大丰富的文化魅力,时间不会太久。”茶界营销专家蒋同这样说。

来源:时代周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2012安全用药调查”活动全面启动
下一篇文章:荧光门变罗生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资质遭疑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