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食安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在线投诉
网站眉顶图
首页 | 资讯中心 | 消费警示 | 食品时政 | 法律法规 | 企业风采 | 食品科技 | 安全示范 | 食品与法 | 饮食安全 | 地方报道 | 茶馆奇闻 | 美食中国 | 饮食文化 | 展会
公告 | 消费动态 | 教你一手 | 食品鉴别 | 名录大全 | 校园饮食 | 中华名号 | 热点聚焦 | 农业动态 | 特色食品 | 专家提醒 | 健康提示 | 食安动态 | 权威公示 | 果蔬
您当前位置:陕西食安网 >> 资讯中心 >> 浏览资讯中心
媒体称食药品犯罪隐匿不发背后系监管者渎职
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年08月08日    关注度:     【字体: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最新数据,仅今年1至6月,全国法院共受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案件688件,比2011年全年收案量高出近70%;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330件,接近2011年全年水平。

  再往前,2011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案件405件,是2010年的2.75倍;受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367件,是2010年的2.16倍。

  从瘦肉精、地沟油到问题奶粉,再到甲醛毛血旺、毒胶囊,近年来,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数量保持了连续的大幅度上升的态势,而且作案手法越来越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不少公众甚至感叹:“究竟用什么药、吃什么东西才安全?”

  重拳出击,加大整治力度

  “案件上升幅度大,这是这几年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非常显著的特点。为什么上升势头这么迅猛?是不是可以认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机会多了呢?其实不能这么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苗有水认为,案件数量激增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司法机关加大了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

  “这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多次专项行动,公安机关加大了破案力度,端了很多制假窝点,查获的嫌疑人增多,移送检察机关起诉的案件增多,那么人民法院受理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也就增多了。”苗有水说。

  公安部今年年初组织了打击制售瘦肉精、地沟油犯罪,打击销售病死猪犯罪和打击制售假药犯罪“三大战役”,成效显著。根据公安部日前发布的消息,全国公安机关对24个特大制售假药犯罪网络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100多个,涉案价值11.6亿元,抓获嫌疑人1900多名。

  司法机关扎实地推进整治行动,破获了许多大案,抓获了许多嫌疑人,因此法院受案数量呈现绝对上升的趋势。“综合来看,案件数量上升很快,但增长还会持续。”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称。

  修改法律,降低入罪门槛

  除了加大了整治力度以外,立法机关针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法律规定也进行了修改,也是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的一大原因。

  苗有水介绍,这些修改集中体现在刑法修正案(八)之中,最重要的修改有两点。一是刑法修正案(八)降低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的入罪门槛。过去可能不构成犯罪、只能进行行政处罚的案件,现在根据新的刑法修正案就构成了犯罪。“比如说刑法第141条规定的生产销售假药罪,过去要求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才构成犯罪,而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这一条件,只要查明生产销售的对象是假药就应当按犯罪处理。这样,原先可能进行行政处罚案件的将移送司法机关,按刑事案件处理。”

  第二,刑法修正案(八)改变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有关条款的第二个量刑档次的标准。过去,这类案件必须发生严重危害的结果才能上升到第二个档次,许多案件由于没有发生严重危害,无法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处理,只能根据刑法第140条,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来定罪。

  “在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后,一些案件可以按照修改后刑法第141条至144条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罪来定罪,那么罪名数量就会上升。”苗有水表示,从当前形势看,案件上升的势头短时间内不会停止。“不管压力有多大,我们一定会严格依法办事,做好这方面案件的审判工作。”

  深挖背后,严查监管渎职将有司法解释

  日前,深圳公明海发酱料厂生产假冒伪劣酱油、醋、料酒等调料一案审查终结,检察机关以涉嫌食品监管渎职罪对市场监管人员宋某等5人立案侦查,并对其中3人批准逮捕,成为广东省首例以涉嫌食品监管渎职罪批捕的案件。

  苗有水坦言,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背后往往涉及监管者渎职的问题,这是这类案件的一大特点。“只要深挖,通常都能挖出背后的渎职问题。一些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发生多年却得不到查处,其中就涉及有关监管部门的渎职行为,这对整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个很大的障碍。”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在刑法修正案(八)里,专门增加了一个规定,新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这项罪名。

  事实证明,很多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隐匿不发,背后就是监管部门的渎职或包庇。对此,司法机关将加大查处力度。苗有水透露,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进行调研,将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出台关于渎职犯罪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有关渎职犯罪的量刑标准,规范渎职犯罪的量刑,解决公众反映的渎职犯罪判罚偏轻的问题。

  (本报通讯员 许剑锋 本报记者 王逸吟)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酒驾”风波引发消费者探究欲 追踪:解剖一块“派”
下一篇文章:近九成受检空调散热片细菌超标 米饭吹3天发霉
陕西食安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如偶有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注明"来源:“www.cnfdn.com.cn陕西食安网”。如需要经常性转载、摘编和发表本网信息作品,请事先与本 网联系。违反上述声明,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文稿内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他媒体,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转载该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的负责。
③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关于我们会员专区诚聘英才联系我们帮助信息电子商务在线投诉纠错留言网站导读友情链接
© 2001-2023版权所有 陕西食安网 |网管QQ| 345615198 1960375031 1405218651
本网特聘北京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 技术支持:【善微云】
陕ICP备2023002380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