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农业部官员透露,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年损失500亿斤粮食是个什么概念?折算成经济损失,可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上述数据已让人触目惊心,加之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已逼近18亿亩“红线”,甚至有突破之趋势,粮食单产的增速也明显减缓,增幅趋于变小,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的紧迫性显而易见。
现实是,我们每年都要三令五申耕地保护政策,也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粮食产后的保存和流通环节的损失及浪费却明显重视不够。实际上,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节约粮食,无疑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另一重要抓手。所以,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必须开源节流并举,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粮食减损。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发达国家粮食产后损失率一般在3%以下,发展中国家在5%左右,我国则高于5%,其中农民家庭储粮损失高达8%。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无疑将有力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但这也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加大仓储设施投入、重视农户储粮的技术开发及指导同样重要的是,相关方面必须提高整个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加速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将粮食储藏工作纳入更加规范的轨道,进一步树立绿色生态储粮理念,走“生态储粮”、“绿色储粮”之路。
减少粮食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全民参与爱粮、节粮,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