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自来水出厂合格率仅50%”的消息最近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主管部门公布了最新的水质监测数据,但公众的疑虑仍未打消。人们还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公布17%不合格的自来水厂在哪儿?自己家的自来水是否合格?
这件事除了反映出自来水合格率不高的问题,更反映了自来水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我们每天喝的自来水到底干不干净?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没几个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看水里有没有沉淀、闻起来有没有异味来判断水质,但对于自来水中的重金属、化学物质等看不见、闻不着的污染物是否超标,无从知晓。
事实上,相关的检测数据并非一片空白。自来水厂每天都检测水质,建设部门有专门的检测机构,卫生部门也定期对到户水质进行抽查。但这些数据和报告大多“仅供内部参考”。人们要了解水质的真实情况,似乎永远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得清轮廓,却看不到真相。
自来水是否干净达标,与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全息息相关。了解自己家里的自来水是否合格,应该是公众最基本的知情权。如今,同样是健康生存必需品的空气质量已经实现每天多次更新,并随天气预报及时公布,自来水水质的信息公开显然还差得很远。无论是主管部门、监管部门还是供水企业,都应该尽快及时公布自来水的合格情况,并建立与自来水有关的信息公开机制。
自来水水质之所以难以公开,客观来看,新标准是参照欧盟的可直饮自来水标准制定的,标准确实比较高,我国大多数水厂和监管部门还不具备相关的设备和检测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设立的40多个水质检测中心,也仅有20多个有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检测能力不足,自然也难以及时公开检测结果。新的饮用水标准今年7月1日起就要强制执行,如果检测能力跟不上,标准再高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有关方面应该抓紧最后一点时间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适应新标准的检测设备和检测能力,为加强水质信息公开打好物质基础。
主观上,很多人担心,如果公开的水质信息不够理想,会不会引发公众的恐慌。这种顾虑固然有道理,但从维护公众知情权和生命健康的角度讲,只有公开了水质,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心里有数。
在公开水质情况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告知公众水质不合格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水源污染,还是工艺跟不上。不达标的水如何改进,何时能达标?更可以增加一些服务信息,告诉居民如果水质有问题,应该如何饮用才是安全的。甚至应该请公众到自来水厂去参观,展现提升水质的决心、手段和进展。无论怎么看,老百姓如果能了解这些信息,看到决心,总比隔着磨砂玻璃看水质要放心得多。
其实,对供水主管部门和企业而言,这种信息公开将会是倒逼水质提升的一种有效机制。从饮用水新标准制定到今年强制执行,有5年的宽限期,但大多数地方没有用好这个宽限期,相关的投入不足、改革不到位,导致水质提升很慢。公开水质情况,有了公众与媒体的监督,无疑会有助于提升各级部门对供水的重视,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加大投入、加快解开供水改革中的一些死结,从而提升水质。(瞾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